《狄仁杰 长篇传记小说连载》
第57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黜置使郭翰来无影、去无踪,狄仁杰难免有些犯嘀咕。任期考核都是公开进行的,仅仅是时间和形式一般不会事先通知地方而已。眼看其他州县纷纷传出巡访的消息,惟独自己治下的宁州没有半点风声,狄仁杰虽然心中无鬼,但还是感到匪夷所思。为官这么多年,无论是过去在并州做一名法曹参军,还是后来在京城任职,狄仁杰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身正不怕影子斜,随他去吧。”狄仁杰只能默默地在心里如此安慰自己。
  不久之后,朝廷下达的一道诏令,彻彻底底地打消了狄仁杰心头的所有疑虑。
  “诏曰:宁州刺史狄怀英,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朕心甚慰,特擢升为冬官 侍郎,即日赴任,不得延误。”
  伴随着宣诏使者抑扬顿挫的声调,狄仁杰的内心此起彼伏。外放不过短短三年,又应召回到风云诡谲的京城,虽然官阶一路飙升至正四品下,但是福是祸,狄仁杰的心里的确没底。如果让狄仁杰自己选择,他宁愿继续留在边塞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无奈圣命难违,狄仁杰接过诏书,忐忑不安地开始收拾行装。
  狄仁杰即将离任的消息,在宁州城内外不胫而走。离开的这一天,通过各种渠道获知消息的百姓们,纷纷扶老携幼,自发地聚拢在官道两旁,为这位给百姓带来安宁的父母官送行。
  盛大的场面感人至深,狄仁杰索性走出官轿,步履踌躇,时而俯首,一边与百姓挥手揖别,一边悄然拭去脸颊上的热泪。
  直到狄仁杰的身影消失在远方,送行的百姓仍然久久不忍离去。后来,宁州百姓又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城西立了一块“狄公德政碑”,镌刻着狄仁杰为宁州百姓殚精竭虑的倾心付出。狄仁杰去世后,宁州百姓又在碑旁建了一座“狄梁公庙”,供世人瞻仰、祭祀。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宁州逐渐形成了一道约定俗成的规矩。历朝历代,凡是新到任的官员,都要先到“狄梁公庙”祭祀。北宋年间,著名文人范仲淹在赴任庆州知府途中,为依然屹立在宁州城西的“狄公德政碑”撰写了一篇碑文:

  “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举焉?严严乎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
  在范仲淹眼里,狄仁杰就是一位“辟天地、廓日月、起大厦、举神器”的伟人。显然,这样的评价并非特指狄仁杰在宁州的功劳,而是纵观其一生的功绩,不禁有感而发。
  这位以“乐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似乎想以这样的方式,与相隔三百多年的狄仁杰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碰撞。可此时的狄仁杰,丝毫没有心思顾及自己的身后之名,他不知道,还有多少艰险在前方等待着他。
  日期:2015-12-14 21:43:48

  第四篇 宦海沉浮
  第二十回 传言四起扑朔迷离 巡察江南暗藏天机
  狄仁杰接到诏令,马不停蹄地赶往神都洛阳。此时的他并不知道,擢升他为冬官侍郎,并非完全得益于监察御史郭翰的举荐,而是武则天与麟台 正字陈子昂大吵一架之后的偶然结果。
  陈子昂犯颜直谏的,是关于巡察江南的事情。这事儿还得从徐敬业、骆宾王起兵谋反说起。

  当初,徐敬业、骆宾王等人高举“匡复庐陵”的大旗在扬州生事。以裴炎为代表的重臣感念其“忠唐”之心,在镇压问题上一直比较消极,甚至想藉此逼迫武则天归政。武则天大为光火,果断处置了裴炎等人,并派李孝逸率大军南下平叛。官军一路摧枯拉朽,徐敬业临时号集起来的“乌合之众”被杀得片甲不留。
  李孝逸送回的塘报说得很清楚,徐敬业走投无路,被部下斩杀,交给了官军。骆宾王则心灰意冷,投江自尽。可是,一丝疑云始终萦绕在武则天的脑海之中,因为坊间关于徐敬业等人侥幸逃脱的说法,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武则天身居宫中,但眼线众多,早已有所耳闻。
  很多人说,徐敬业根本就没有死,至于官军手上的那颗人头,不过是徐敬业平日豢养的替身而已。也有人说,这个替身实则是官军担心遭到问责,暗中找的“替死鬼”,自导自演了一幕闹剧,以此蒙混过关。
  徐敬业、骆宾王到底去了哪里?
  尽管说法不一,但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徐敬业趁乱潜逃,带着数十名亲信削发为僧,藏匿了起来。
  至于骆宾王,更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很多人怀疑他并没有自尽,而是像徐敬业一样,藏匿在某个地方。
  自从徐贼破灭,武则天一直被这些传闻所困扰,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武则天迫切地希望将事情搞个水落石出。
  当然,除了“首犯”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武则天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忧。
  徐敬业、骆宾王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以区区数百州兵,凭借着一篇荡气回肠的檄文,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便能“撒豆成兵”,号集了十万大军。这说明什么问题?与其说是因为徐敬业乃开国元勋之后,骆宾王文采过人,倒不如说是“复唐”、“倒武”在这江南一隅,还有着广泛而顽强的群众基础。如果不将这个隐患彻底消除,就算徐敬业死于非命,以后还会有李敬业、王敬业振臂一呼,足以令武则天疲于应付。

  实事求是地说,武则天的这种担忧并非多余。
  先说民风。从东汉末年算起,迄今为止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与中原说得上是“聚少离多”。隋朝重新统一,到武则天执政初期,不过区区一百年而已。江南的民风民俗、政治理念与中原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说“余孽”。徐敬业武装暴动的巅峰时期,据说有十万之众。由于其内部纷争,加之李孝逸三十万大军的清剿,相当一部分人丢盔弃甲、各回各家。这些只缺一根“引信”的“丨炸丨药”,破坏力不容小觑。
  最后还有官场。在这个特殊时期,“匡复庐陵”的政治口号极具煽动性,很多官员尽管没有明着支持徐敬业造反,但肯定有不少人在暗中表示同情。试想一下,连当朝宰辅裴炎都想“借力打力”,逼迫武则天归政,更别说下面的地方官了。这些人当中,既有眷念李唐皇室、反对后宫专权的“忠臣”,也有像徐敬业那样交了霉运,对武则天深恶而痛绝之的“罪臣”。

  武则天认为,为了消除这些隐患,必须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具体该怎么做,她早已成竹在胸。
  一方面,武则天重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另一方面又积极准备着派员巡察江南。
  武则天没有想到,自己以“监察百官”的名义在神都设立“铜匦”,还有打算巡察江南,均遭到了麟台正字陈子昂的坚决反对。
  说起陈子昂,武则天并不陌生,这是一个与狄仁杰相似的传奇人物。此人自幼聪颖过人,有侠义之风,因击剑伤人,这才弃武从文,数年的工夫便涉猎百家,精于经史。调露初年,陈子昂从家乡射洪北上长安,入国子监学习,次年应试不幸落第,后还乡继续研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