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你读书万卷,且到此处来,听野老谝闲 (乡村奇人奇事的真实记录》
第22节作者:
竹素园主人 日期:2016-03-31 10:03:00
野老闲话
野老写短篇,也写过长篇中篇。总体感觉,单位字数,短篇要比长篇费力十倍。长篇字数多,黑压压一大片,好藏拙。有时连底稿都不打,一笔写成,只是写完后读一遍,修改数处。预先不留页码,改过后改成整页,最后标页码。稿费大大的,而且夸耀起来,发过长篇若干,中篇若干,很是牛逼。
短篇则不成,太短,大小毛病暴露无遗,非得费神修改不可。常常不是改一遍两遍,而是好多遍,最后仍有遗憾。而发表出来,成绩算不上,经济上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作家们稍有点立足点,就都以长篇为业,这就不足为奇了。
那野老为何仍坚持写短篇呢?很简单,一种爱好,或者说,总想留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能力有限,写长篇,无非是滥竽充数,于世无益。写短的 ,有一点算一点。或者连一点也算不上,也没什么办法,就算消磨时间吧。
日期:2016-03-31 18:30:00
野老谝闲之第十四篇
勇 士
花牛大名李剑臣,但说到李剑臣,没几个人知道;说到花牛,则无人不晓。他在世的时候就有名,而且名气很大;如今还有名,是靠县志里的英烈传留名的,带点神秘色彩了;但我爹说起花牛来,却却是神秘简还带点轻蔑。他说:花牛嘛,咋说也是个半吊子!
花牛不但是我们村的,还和我家沾点亲,是父亲的堂表弟,所以很熟悉,俨然是花牛研究专家。
父亲说:花牛兄弟仨,上边两个哥哥,老大叫花猴,老二叫花狗。弟兄三人性子都野,打架是家常便饭。有时和外人打,有时是弟兄三个打,有时在家里,有时在地里,不分场合。仨兄弟常年四季脸上都有伤,间或有一个脸上能干净几天,大家反而有点奇怪。起先大家还拖拖架,可是谁拖架谁挨拳头,索性就都不管了,反倒围过去看热闹,和看拳击比赛一般。花牛年纪小,但下手狠。有一回父子四个锄地,不知哪句话犯了脾气,花猴花狗又打了起来。花牛爹说:花牛,你没看见吗?花牛问:看见啥?老头子跺脚道:没看见他们打架吗?花牛慢吞吞说:看见了。老头子道:看见了咋不拖一拖?花牛手持锄头走过去,抡起锄头,照着两个哥哥的腿就是两锄把,把两个哥哥都打趴在地下,哎哟哎哟叫着起不来了。老头子骂道:你就这么拖架吗?花牛拧着脖子反问:你说咋拖?
结果,老大花猴竟给打折了大腿骨,在家卧床好多天。
花牛后来参加了宋支队,成了抗日英雄。事情的起因有点偶然。
那天上午,花牛一个人在兔子洼犁地,犁到半截,一根憨筋抽上来,卸下套,骑起牛来。花牛常骑牛,算是我们村一景。牛是北方的黄牛,祖祖辈辈有谁骑过?但花牛就是要骑。牛是借的,是头驯顺的犍牛,但一样忌讳被人骑,烈妇贞女般拼死反抗,尥个蹶子把花牛撂了下去。花牛打个滚爬起来,又跳上去;又摔下来,又跳上去;如此循环往复,竟和跳木马一般;最后竟倒骑在牛背上,牛在狂奔,他在牛背上呵呵狂笑。
不迟不早,这时宋支队一行人从岭上下来了,看得个个心惊胆战。
日期:2016-03-31 18:30:00
宋支队停住了,一排行站在埝头观看中国版的斗牛士表演。大黄牛终于忍无可忍,甩掉花牛,挣脱缰绳跑了。几个战士紧跑几步截住了牛,给花牛牵过去。花牛接过缰绳,转身就走。
支队长詹子龙喊:小伙子,人家给你截住了牛,早一声不吭就走?过来过来!
花牛在一棵枣树上拴住牛,一身土满头汗走了过来。詹子龙蹲在埝头上问:小伙子,叫啥?
花牛反问:你是谁?
詹子龙回答:我是詹子龙——打日本的詹子龙,听说过吧?
花牛点头,然后不无自豪地挺胸道:我是丰剑臣。
詹子龙问:想打日本不?跟我们走吧!詹子龙看中了这个莽汉。
花牛看看詹子龙身边的队伍,七长八短五六十号人,长枪没几条,背大刀的倒不少;还有五六个留剪发头的女学生,便鄙夷道:你敢骑牛吗?
游击队员们都笑。
詹子龙道:我只骑马,不骑牛,打仗不骑牛的。
花牛轻蔑道:哼,牛都不敢骑,还打日本?
说着,一双眼盯住了詹子龙腰际的盒子枪,伸伸手道:拿过来,让我玩玩!
埝头上的游击队员们又笑。
詹子龙拍拍枪道:小伙子,这是战斗武器,不是玩具。
花牛道:你把盒子炮给我,我就跟你走!
詹子龙无奈道:挎盒子炮的都是军官,至少也得是个中队长,你当得了?
花牛颇有些反感道:咋当不了?
詹子龙无可奈何,从埝头上站起来,临走撂下一句说:憨小子!你想当中队长?就先从鬼子手里夺两杆三八大盖来,立了战功,我就叫你挎盒子枪,当中队长!
在詹子龙这当然只是一句玩话,但花牛却是当真的。当真归当真,也没想过真去鬼子手里夺枪。
日期:2016-03-31 18:31:00
不料鬼使神差一般,竟让他有了机会。
事情是这样的:花牛家地少,弟兄三个都靠手艺糊口。花猴是泥瓦匠,花狗是铁匠,花牛是屠户,但只是二把刀。鬼子来之前,花狗很吃香了一阵子——给各色地方武装打制大刀,一个大洋一把,供不应求。鬼子来了,花狗歇业,花牛却吃香起来——给鬼子杀猪。鬼子爱吃肉,从乡下抢来猪羊,就派中国苦力来杀。屠户各村都有,但敢进鬼子窝干活的,方大圆几十里就花牛一个。花牛虽然只是二把刀,但揽起活儿来比老师傅还老练。于是各村被派差,就纷纷请花牛顶,报酬当然优厚。
那天花牛是给柳篮村顶差。他一大早磨了刀,喝碗泡馍,把杀猪家具用一块白布裹住,就游游荡荡上路。到城门口却不进去,拐个弯,找个隐蔽处爬城墙。不是花牛有攀爬的癖好,花牛是给鬼子打怕了。有一回花牛进城门,忘了鞠躬,被鬼子打了一巴掌。还有一回,鬼子岗哨见他腋窝下夹着刀,脸上还有伤,就把他当中国兵,眼睛瞪得牛卵大,八格牙路,中国兵的干活!挺起刺刀就要戳过来。幸亏旁边有维持会的人,认的花牛,花牛才大难不死。于是花牛不再进城门,另辟蹊径。那时城墙还完好,护城壕还有水,花牛是如何翻过城墙的?至今仍是个谜。
进县城后花牛先去县维持会找杨大拿。杨大拿是维持会的政务科长,是个大烟鬼,却吃得肥头大耳。杨大拿见了花牛,劈头问:又是你?
花牛不吭声。
杨大拿叼着纸烟,悻悻道:咋的这会才来,不怕皇军打你耳刮子?
说着,还是带花牛上宪兵队,一边走一边唠叨:你小子倒会发国难财,听说一天一斗麦,比我们县长挣得还多,也不孝敬大爷一条烟啥的。下次你别来了,差使派到哪个村是哪个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