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阴真经——『射雕三部曲』人物选传》
第6节作者:
柳文若
黄裳是文人出身,天资本就很高,其领悟及总结能力都是非常杰出的,如此长年累月的修炼、补充、总结、再修炼、再补充、再总结,终于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直到《万寿道藏》的雕版刊印完成后,年迈退休的黄裳在家养老期间,依然保持着清修的好习惯,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年逾古稀的黄裳,头发竟由白转黑,脸上的老人斑渐渐褪色,最终连带着皱纹一并消失,身体机能竟也由衰弱而转向青壮年的旺盛(那方面的功能竟也雄起),如果不是他还留着几缕胡须,估计别人会误认为他只是个小伙子。
日期:2016-12-22 14:47:20
返老还童——千年来多少修道人士的终极梦想却将黄裳吓得不知所措,他到处查阅医学典籍希望从中找到答案,后来有人建议黄裳上少林拜访精通医术的高僧一探究竟。
于是重和年间(1118~1119),黄裳北上少林。
【“是日天降大雨,其人御风至山门,竟无雨沾身。”摘自《少林访客档案(北宋卷·十二)》】黄裳的异人奇技引起了少林安保系统的骚动,尽管自上一次少林寺大战(即1093由萧峰等人因多种原因掀起的武林集会活动,最终由神秘人物“扫地僧”平息,详情可参考《天龙八部》第四十一章到第四十四章内容)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是少林的安保工作却再也没敢松懈过,黄裳御风上山所显示出的绝世轻功无疑造成了少林一方条件反射性的自卫行动,于是双方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场大战。
【“当年少林之行,因缘际会,间中误会重重,至今念及不禁哑然失笑,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引自《黄裳自传》,后转载于《演山词集》附录部分】原来当年黄裳上山之前曾托人呈上拜帖(这是文人惯有的缛节,不过对于少林这种级别的古刹当然也很必要),问题是他在帖中自称“致仕老臣(即退休老干部),年逾古稀,偶染怪症,药石罔顾,因此拜山访医而来。”人家少林高层收到拜帖也很重视,佛门广大普度众生,治不治得好都得像模像样地招待这位老施主不能少了礼数对不对?于是命知客僧早早地就在山门等候,专程接待这位不幸身患怪症的老人家,结果等来的却是个远看像中年人、近看像青年人的武林高手,从滴雨不沾身这一点足可看出他的内功修为已经到达怎样的境地了。面对如此高手,僧众自然敌之者多而友之者少,三言两语问不明白就只好动手(少林僧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大家都懂的)。这一方是训练有素的山门守卫,这一方是自学成才的内家大儒,双方一旦交上手,那还不风起云涌惊天动地。
日期:2016-12-22 15:28:42
黄裳没有练过拳脚,只是凭借高深的内力,举手抬足之间攻守兼具威力绝伦,少林方面虽然人多,短时间之内竟然也没办法将其制服。最终双方是如何罢斗的没有官方记载,对此江湖学者议论纷纷,其中最让人信服的版本是这样的:在关键时刻高僧灵兴禅师凭借近三十年的一指禅修为成功将黄裳击倒从而解除了少林危机。
有反对者认为,此时与萧峰的师父玄苦大师平辈(?~1091)的“玄”字辈高僧几乎全部死绝,又怎么可能有比“玄”字辈还要高的“灵”字辈和尚孑存?对此有反对反对方的学者认为,年龄与辈分向来就不存在必然的对等关系,比如原少林学员虚竹子(1069~?)于1093年改投逍遥派掌门无崖子(1000~1093)门下,成为其最后一名弟子,其年龄就比同门学长丁春秋、苏星河等人小四十岁左右(近两辈人)。
还有人认为上文的争论根本就不是重点,重点是即使灵兴禅师真的遇上黄裳也未必就能讨到好去,毕竟在萧峰之后直至1190年的“火工头陀事件”之前的这段时间,少林僧俗弟子加起来也没有再出过什么像样的高手,因此说黄裳被打倒的肯定是少林方面的托。对此又有反对方称少林作为一个老资格门派完全没必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就扭曲事实,再说黄裳此时也算不了什么绝顶高手,没看见后来他被江湖各大门派追杀的窘迫之相吗?少林那么多高手,怎么可能制不住一个老头子?
于是,两拨人因为此时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竟发展到互爆粗口拳脚相加以至于大打出手水火不容的地步(真是罪过啊)……。
总之,少林之行让黄裳终于认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以及超强的特异能力之根源——只因自己无意中习得了十分高深的内功,而其在少室山上与高僧对战的消息不胫而走,在不久后传遍江湖。也有研究人员(同意黄裳遭遇了灵兴禅师的那拨人)对此事加以延伸后得出以下结论:灵兴禅师得以在约十年后(南宋建炎年间)完全练成一指禅,是因为在黄裳访问少林期间受到了其部分道家内功学理论的影响。
日期:2016-12-23 15:19:14
三、重创明教
明教,原名摩尼教,由中东玛第奴(波斯帝国巴比伦城北部地区,属于今天伊拉克境内)人摩尼(Mani,216~274)于240年前后创立,其教义为“二宗三际论(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初际阶段,明暗是分开的。中际阶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两者混合。后际阶段,明暗重新分开)”,同时吸收了基督教的弥赛亚主义、祆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的马兹达教义以及佛教的普济理念,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宗教,信奉多神,崇尚光明。
这一对此前产生的宗教进行了完美糅合的新兴宗教起初有着勃勃的生机,在中东及欧亚地区都得到了相当规模的传播,不过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27~395)的国教后,摩尼教受到了强力打压,生存空间的丧失使得这个生命力本来相当顽强的宗教一直挣扎到7世纪初彻底在西方消失踪迹。然而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这个外来宗教在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土后却前后在神州大地上以多种变种面目或隐秘或明目张胆地生存了超过十个世纪(自唐前期至清中后期),并且多次以农民起义工具的身份参与进中国历史,甚至在14世纪中期彻底推翻了一个帝国的统治(详情可参考本文第八章及第九章)。
到了两宋时期,摩尼教经历了唐后期的宗教打压【指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的灭佛运动对摩尼教造成的牵连】以及五代时期(907~960)失败的农民起义活动【即毋乙、董乙为首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掀起的反梁武装起义,后梁贞明六年(920)兵败】后,意译为“明教”,教义也被简洁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进一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并以更加繁多的名目在长江及淮河两岸遍地开花,教众遍布东南各省。尽管相对于此前任何一个时代,明教在中原从没有如此风光过,但是真正将两宋明教的知名度推向顶峰的,却是中国明教第七任教主方腊(1048~1121)。
日期:2016-12-23 15:54:33
方腊,小名方十三(大人物的小名,或者原名,永远都是这么低调奢华有内涵,比如,刘三、朱重八、李狗蛋等),祖籍徽州歙县,后迁至睦州清溪县(今杭州市淳安县)万年乡堨村。幼时家贫,不到十岁便跟随父母到清溪县城一家漆园做佣工。十一世纪下半叶正是中原明教的抬头期,大批的贫苦大众纷纷投身教中成为信徒,其中出身低微的方十三也加入了明教。不久后,方十三被教中高人收入门下,开始习武,并正式更名为方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