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通俗西藏史》
第35节

作者: 白发布衣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6-03 10:21:44
  此时的藩镇节度使手握军镇的兵权和财权,可谓权倾一方,但是他们手中还没有辖区的行政权。唐朝在全国各道设置了巡防使、采访处置使的职位,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这种一道之中节度使治军、采访使治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度使的权力边界。
  可惜的是,唐玄宗在天宝中后期的昏庸指数,已经达到了令史上众多知名昏君,难以仰望的高度。他亲手为节度使这堆已经开始冒烟的干柴堆上,加上了最后一把柴薪。
  他在天宝中期下令,将一道置“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的体制,“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也就是说,节度使在其辖区内,执掌着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的全部权利,道内大小官员均受节度使节制。
  至此,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盛极。又常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远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如此时,国内能有精兵拱卫,节度使也不敢生有二心,可惜内地成平日久,禁军久已不闻金鼓之声,兵备弛待,就如《司马法》言:“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唐朝国内诸军早已不知战争之为何物,及至天宝末年终成安史之乱。
  安禄山本名轧荤山,他母亲是突厥人。他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突厥将军安延偃,于是随父姓安,改名安禄山。随后不久,安禄山所在的部落内讧,安禄山只得和堂兄安思顺逃到幽州(今河北蓟县),因为安禄山通晓六种语言,很快就当上互市牙郎(贸易中间人),在担任互市牙郎期间他结识了阿史那·崒干(史思明),两人情投意合引为兄弟。在互市牙郎任上,安禄山既好勇斗狠又心怀诡诈,不久便名声远扬,此时的安禄山已经在边境互市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混成了一个成功的黑社会老大。如果他能安心的在黑社会大哥的道路上昂首前进的话,估计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但显然一个小小的边境互市已经装不下,安禄山那颗进取的雄心了。

  不久,安史二人便抛弃了黑社会,这么有前途的职业,一起跑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投军效力干起了捉生将,这种风险极大的职务。唐朝的捉生将这个职位,基本上类似于特种部队的侦察兵,需要远离政府军控制的区域,深入敌后去擒拿具有价值的目标,例如各部落的头领,同时还得将这个“舌头”活着带回来,以便拷问情报。由此可见,这种集化妆、潜伏、生擒、暗杀、突击于一体的职业,可谓是将脑袋掖在裤腰带上讨生活。与之前,在边境互市上吆五喝六、欺行霸市和混混儿斗殴的幸福生活来说,简直是生存难度提高了无数个等级。但不得不说,安史二人的人生信条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那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牛的”。皇天不负有心人,这哥俩在众多的捉生将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史上最牛“名标史册”的捉生将。

  在担任捉生将期间,安禄山凭借外语天赋,和一副胡人面孔,常常能深入敌后钓得“大鱼”,一时间风光无两。再加上他在混迹互市之时练就的察言观色、揣度人心的本领,渐渐得到了张守珪青睐,将他收为养子,并累功升至平庐讨击使。
  但是常年打雁,终有被雁啄眼之时,开元二十四年,奚和契丹反叛,张守珪派安禄山讨伐。安禄山再次发挥他在任职捉生将期间的经验,轻军冒进,结果中了契丹人的埋伏,唐军全军覆没。安禄山一看形势不妙,立刻逃跑,好在此时,他还没有成为那个著名的胖子,身手还算矫捷,再加上多年担任捉生将,非常熟悉地形,结果他只身跑回唐营。回到唐营后,按律当斩,就在张守珪依军法要处斩他之时,安禄山绝地求生,大呼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邪,奈何杀禄山!”张守珪本就爱惜安禄山的骁勇,按律杀之,也是心有不甘,听到安禄山的呼号,不由心神一动,生出一条万全之策。于是下令将安禄山押解送长安,同时将安禄山的罪状呈文上书朝廷,由朝廷定夺安禄山的生死。

  依照唐律,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完全有权处置安禄山这样的偏将,自己不杀,而将其解送长安的潜台词,就是希望朝中的大臣能够网开一面,留安禄山一命。对于张守珪其人,不是各位是否还有印象,其实我们前文曾提及此人,其人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吐蕃进掠河西地区,攻陷瓜州,毁城而去。张守珪临危受命为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就在守珪带人修筑残破的瓜州城墙之时,吐蕃军再度来犯,张守珪不慌不忙,命士卒在高处明火执仗的饮酒作乐,吐蕃将领疑惑以为有诈,领军自去,守珪见吐蕃退军,领兵追逃,大败吐蕃。其后张守珪在瓜州都督任上,开垦屯田,修筑堡寨,数年间,屡败吐蕃军队,吐蕃震慑,不敢侵犯瓜州疆域。以张守珪之能尚且爱惜安禄山之才,可见此时的安禄山颇有可用之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