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6-04 08:16:00
被绳捆索绑押解入京的安禄山,做梦也不会想到,长安之中,一个他命中的杀星正在等待着他。原来早在三年前,安禄山曾奉命入朝奏事,不想碰到了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见到安禄山后,不知为何,颇为不爽,认为安禄山相貌凶恶,生有反骨,日后必生祸端。于是对侍中裴光庭说;“日后乱幽州者,必是此胡人”。按说以当朝宰相之位,想要干掉一个边镇的讨击使,就跟碾死个蚂蚁没啥区别。如果把张九龄换成李林甫,估计安禄山死一百次都不会知道是怎么死的。可惜,正直的政治家都爱惜自家羽毛,所以也就多了很多顾忌,安禄山就这么茫然不知的,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
这次安禄山罪证确凿,落入张九龄手中,张九龄焉能再次放过?当张守珪的呈文放在他书案之上,张九龄当然明白张守珪的心思,但是他决定下手锄奸,于是在他在张守珪的呈文上批道:“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你看杀个人都搞的这么文艺,四句话用了两个典故,这就是诗歌唐朝的文风。
然而这份能要安禄山老命的呈文,到了唐玄宗面前,请他御批之时,情节却发生了反转。唐玄宗看了呈文后,果不出张守珪所料,认为安禄山尚有可用之处,可以网开一面,将其降职留用。张九龄认为不妥,坚持己见。在唐人刘肃所著《大唐新语》中记录了这段君臣之间的对话:“﹝九龄﹞因奏曰:“禄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之意,误害忠良。”�0�2
在这儿,玄宗用了“王夷甫识石勒”这个典故来说服张九龄,“王夷甫识石勒”这个典故来源于《晋书·石勒载记》,说的是王衍(字夷甫)无意中,见到年少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此时的石勒正在跟随长辈外出做生意,不知何故靠在城楼之下,引吭高歌。王衍见之惊讶于石勒的相貌气度,认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定能祸乱朝政。但是王衍此人,虽为西晋末年重臣,但也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喜好老庄之术,每日清谈,常前后矛盾,若有人指出,动辄改之,时人称之“口中雌黄”,这也是的成语“信口雌黄”的出处,所以这个预言大家也就是一笑了之。
石勒长大后,在前赵皇帝刘渊帐下为将,随着实力渐渐做大,最终自立为王,并灭前赵,成立了后赵政权,石勒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出身奴隶的皇帝,随意从某种程度上说,王衍这次并没有看走眼。
而这次玄宗用这个典故,来说服张九龄,其实颇为不妥,石勒确实不曾背叛西晋,但是他却是前赵的叛臣,而且石勒在灭亡前赵后,领兵在宁平城与王衍交战,将王衍生擒,西晋军队主力全军覆没,这也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而且此时,用这个典故是隐隐将张九龄比作信口雌黄、不问政事的王衍,这对于勤于政务的张九龄来说也颇不公平。
不知不觉中,安禄山已经踏进鬼门关的那只脚,被唐玄宗拉了回来,而且他还因祸得福,在玄宗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也为他日后的备受恩宠奠定了基础。
回到张守珪帐下,安禄山更受重用,经常能够得到立功的机会,而且他充分发挥善于揣度人心的长处,极力巴结、重金贿赂上官身边的官员。同时,曲意迎合来往官员,每有官员经过他的防区,必有厚礼相赠,渐渐的在朝中积累了不错的口碑人脉。随后不久便被朝廷任命为营州(辽宁朝阳)都督。
此时,朝中当政的正是有名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宰相位长达十九年。他在位期间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朝中纲纪紊乱,群臣纳言。对上他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曲意迎合圣意。对下则忌刻阴险,表面上甜言蜜语相结,背后却阴谋暗害,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这也是成语“口蜜腹剑”的出处。
据《新唐书.李林甫传》记载,李林甫曾对大臣讲过这样一番话;“做臣下的,不要那么多嘴多舌,没见那些仪仗马吗?一言不发却享受三品的马料,而叫一声就被废斥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大臣们都知道李林甫睚眦必报的性格,不敢忤逆他的意思,于是,由此“谏诤路绝”。
而且李林甫在选拔任用官吏的时候,不是考察是否德能勤绩,只看是否忠心不二、死心踏地地站在他这条线上。对于不与他同流合污的人,一概想办法铲除。就连同为宰相的张九龄、李适之,都被他构陷被贬,甚至不得不畏惧自杀。
更有甚者,李林甫为了能过长期掌控朝中相权,打破了初唐以来形成的官员调任的惯例。自初唐以来,外放边关的守将,每隔几年,就要例行轮换,其中择其能者调任中央为官。从未有一人可在边镇任职十数年的。这种制度有效保证了,边镇将领不能拥兵自重。功勋显著的边将入朝后,往往得授高官,各部尚书、御史中丞、大夫者俱有,为相者亦不在少数,史称“出将入相”。可以这样说,在中唐之前,读书人多文武兼备,文人修身秉承的是“孔子六艺—礼、乐、御、数、书、射”。六艺之中,御、射之术皆为军事技能,所以中唐之前的历朝,文武之臣并不像后世那样泾渭分明。如初唐名将李靖、徐世绩、程知节、候君集等,都曾担任过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大夫、州刺史等职务。上马能治千军,下马能书万言,此乃能臣之属,这和我们印象之中,明清之时的孱弱腐儒可谓天壤之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