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39节作者:
苏肄海 日期:2016-03-28 09:42:57
第四章 提尔皮茨的错误
英德两国疯狂的海军军备竞赛使得德国走上了与英国直接对抗的道路,德国的外交处境更加险恶。提尔皮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难道是个傻瓜吗?提尔皮茨当然不是傻瓜,其为人极为精明强干,但却没有俾斯麦那样的大智慧,以至于他看似精明的策略最终却导致了极为愚蠢的后果。
提尔皮茨当然知道发展海军会引起英国的猜忌和不满,但他却有一套看似合乎逻辑的理论。首先提尔皮茨认为英国的国家安全和工商业利益完全依赖于其海军霸权,所以德国海军不必发展到与英国同样强大,只要德国海军强大到即使英国能够消灭德国海军但是其自身实力也将严重受损的程度即可。实力严重受损的英国海军的海上霸权将不复存在,其全球霸权的地位也将无法维系。所以英国断然不敢与德国开战,相反,英国将被迫谋求与德国的友谊。这就是提尔皮茨著名的“风险理论”。
其次,提尔皮茨认为英国海军虽然强大,但由于大英帝国的利益遍布全球,所以其舰队分散驻扎于世界各地。而德海海军则全部集中在北海一带,可以在北海局部形成优势对英国本土直接形成威胁。“世界政策的杠杆在北海,我们用不着在其他任何地方直接投入力量,它就能影响全球。(1)”
但是提尔皮茨的理论显然是错误的,他首先严重低估了英国维护其海洋霸权的决心。在德国开始扩建海军后英国立即以更大规模的扩建加以回应,英国海军的实力仍然远远在德国海军之上。英德两国海军实力相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整个一战期间德国海军坐视德国被英国海军严密封锁而不敢出战。提尔皮茨的“风险理论”完全破产。
提尔皮茨也低估了英国为了消灭德国海军维护本土安全所愿意付出的代价。在德国于1898年3月通过《海军法案》开始大规模扩建海军后英国便意识到了德国海军的威胁,逐渐放弃了“光荣孤立”的政策。1902年英国在远东与日本结盟,将自己在远东的利益部分交由日本保护,从而得以抽调部分军舰保卫本土;1904年4月英国与法国出于共同防御德国的目的,协调了两国在海外殖民地的争端,签订了《英法协约》,从而使英国海军得以从与法国海军的对抗中得以脱身;1913年,在英德海军军备竞赛最为疯狂的时候,英国进一步与法国签订《英法海军协定》,将自己在地中海的利益交由法国保护,抽调地中海舰队的大部分舰船回到本土。
提尔皮茨这两个看似正确的理论全都落空了,在他和威廉二世推动下的这场疯狂的海军军备竞赛给德国带来的是绝对的灾难。
第三,提尔皮茨热衷于海军但却无视海权的基本理论。海权理论的奠基人马汉就曾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所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其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比以大陆为界的国家具有更有利的地理位置。(2)”英国就是这样的国家,但德国却不是。马汉这段话的含义其实是说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是非常昂贵的,这样的国家必然不能再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军。英国是不必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军的,只要维持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保证其安全,但德国却不行。德国地处欧洲中央,不得不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军以保证其安全。在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军的同时德国实际上是没有钱再去维持一支足以抗衡英国的海军的。
现在中国也大国崛起了,发展海军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或许马汉的这段话以及德国海军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按照马汉的理论,英国、美国、甚至日本都是可以发展为海军大国的。
第四、提尔皮茨罔顾德国不利的地理条件。德国的海岸线虽然不算短,但却只位于北部。其北海沿岸的一段直接面对英国,而波罗的海一段则要通过基尔运河或狭窄的海峡才能进入北海。这样的地理条件导致德国海军很容易被英国封锁,而这样的海岸情况根本就不适合发展大海军。
一战爆发前德国的海岸线及出海口,请注意波罗的海只有一个通往大洋的出口
(1)徐弃郁:《脆弱的崛起》,新华出版社,2014,第225页
(2)[美]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荣、成忠勤译,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日期:2016-03-29 11:19:03
第五章 英德海军军备竞赛的后果
第一,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想通过大规模扩建海军对英国形成威胁,从而迫使英国让步,并进一步取得英国友谊的想法完全落空了。海洋霸权是英国不容挑战的底线,为了维护海洋霸权英国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但绝不是向德国让步,而是不惜代价彻底消灭足以威胁他的德国海军。
第二,与英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使德国的外交处境更加孤立也更加险恶。法俄结盟后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外交已是一盘死棋,德国唯一能够争取到的就是英国的友谊。此时的德国不应该再去刺激英国,而是应该静静的等待,充分利用英法在海外殖民地的矛盾、英俄在黑海海峡及中亚、远东等地的矛盾,让英国主动寻求自己的帮助,从而取得英国的善意中立。英国与法俄两国也有着深刻的矛盾,而为了对付法俄两国的同盟英国是很有可能主动寻求德国的帮助的。因为当时世界上唯一有实力对法俄进行遏制的只有德国。
只要英国不加入法俄同盟,以德国的实力之强法俄两国断然不敢主动进攻德国,德国的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威廉二世当然知道英国的善意中立甚至英德结盟对于德国安全的重要性,但他却不懂该怎么去取得英国的友谊。俾斯麦可以通过与奥匈结盟迫使俄国向德国靠拢,那是因为德国的国力远远超过俄国,俄国只能让步。但英国的实力却在德国之上,威廉二世还要以武力相要挟自然就是南辕北辙了。
英德海军军备竞赛不但没有使德国争取到英国的友谊,反而使英国为了自身安全一步一步的与德国的死敌——法国接近。本来英法两国在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上矛盾是很深刻的,在德国的压力下两国却主动协调了殖民地的争端,于1904年4月签订了《英法协定》,两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致;在德国海军的强大压力下英国不得不把地中海舰队的主力调回本土,为保证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英国不惜与法国签订《英法海军协定》,将自己在地中海的利益交由法国海军保护,而英国在法国的强烈要求下也承担起了保护法国大西洋沿岸地区安全的责任,这就使《英法海军协定》具备了军事同盟的性质,虽然这个同盟还十分模糊。
同样是在德国的强大压力下,英俄也协调了两国在中亚及西藏地区的矛盾,于1907年8月签订了《英俄协定》。但请注意,该协定并未涉及黑海海峡,英俄两国在海峡的矛盾并未解决,这本来是德国的机会,但威廉二世却显然没有抓住。
如此一来,随着1894年法俄同盟的建立,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集团正式形成。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英国在其中并不承担明显的军事义务,也就是说协约国集团中仅仅法俄是军事同盟,英国仍然为自己保留了军事行动的自由。
可以说《英法协约》、《英俄协约》,尤其是《英法海军协定》都是被威廉二世愚蠢的扩张海军的政策给逼出来的。一个强大的海军给德国带来的是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最终把自己的祖国送进了坟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外交官冯·屈尔曼就反省道:“战前在英国的多年政治活动使我深信,德国作战舰队的迅速扩建乃是使英国站到我们的敌人方面最主要原因。(1)”
第三,扩建海军严重的挤占了陆军军费,使德国陆军的战斗力在一战中被严重削弱。“当1914年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国的无畏战舰都泊在港湾里毫无用处;如果德国人把造军舰的钢铁用来铸造重炮和搞机械化运输,那么,他们在陆上的战争就可能稳操胜券”(2)。
第四,支出天价军费建成的海军在战争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既没有突破英国的封锁使德国人民不再挨饿,也没有保护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在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的努力下德国海军实力在一战爆发时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但却仍与英国相差甚远。在一战爆发前英国拥有30艘无畏级战列舰,而德国只有20艘;法俄两国各有7艘,但奥匈却只有2艘;英法还拥有时速超过40公里的装甲巡洋舰26艘,而德奥只有5艘;英法还拥有轻型快速巡洋舰52艘,轻型巡洋舰50余艘,而德奥只有28艘和23艘。协约国集团的海军实力远远超过同盟国。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基本都只是静静的停泊在港湾里根本不敢出海作战,唯一一次的日德兰大海战还是以德国舰队的逃跑而结束。1918年10月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海军被当做救命稻草,孤注一掷被命令出海与英国海军决一死战,如果失败就“光荣地沉没”。水兵们当然知道自己打不过英国海军,坚决拒绝出海送死并发动起义,吹响了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号角,德意志帝国由此垮台。至于德国海军最后的结局则只能用悲壮来形容了。由于德国海军一直没有出海作战,所以保存的非常完整。按照英法的要求这支舰队的主力要全部交给协约国,德国海军不愿意把自己的军舰交给敌人,遂全部自沉。一支耗费了无数金钱,寄托了无数人希望的庞大舰队就这样悲壮而窝囊的完蛋了。
(1)徐弃郁:《脆弱的崛起》,新华出版社,2014,第255页
(2)[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沈苏儒译,第512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