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40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3-30 10:01:09
  第九篇  施里芬计划
  德国面临法俄两国东西两面夹击的险恶处境,再加之英国与法俄的接近,使得德国的战略处境变得极为险恶。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施里芬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战略态势下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为重要的一环。
  由于威廉二世愚蠢的外交政策使得施里芬不得不考虑两线作战,即在西线与法国作战的同时在东线与俄国作战。两线作战必将使德国无论是在西线还是东线都将处于劣势,也就是说德国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对法俄的决定性胜利,如此一来战争必将变成持久战、消耗战,而这却恰恰是德国的致命弱点。虽然德国耗费巨资打造了一支世界第二的庞大舰队,但其实力却仍然无法与英国海军相比。一旦战争变成持久战消耗战英法可以从海外殖民地及世界各地源源不断的获得人员物资的补给,而德国却要在耗尽本国资源后被拖垮。所以时间对法俄是有利的,德国坚决不能打消耗战。对于德国来说一定要速战速决,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那么德国的战败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施里芬在仔细分析了俄国与法国的国情后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战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里芬计划”。这个施里芬计划在一战中差一点儿就要了法国的命,在二战中“施里芬计划”阴魂不散,使法军错误判断了德军的主攻方向,最终导致法国亡国。
  施里芬计划的制订是基于两个大胆的推测:一是俄国政府及其军队的腐败无能。当时的沙皇俄国极为腐败无能,政府、军队、铁路系统的效率极其低下。施里芬预测俄国最快也要在战争爆发后6到8周内才可能完成军队的动员集结,在这一段时间内,德军只需在东线布置少量兵力在奥匈帝国的协助下牵制俄军即可,而德军的主力则挥师猛攻法国,并在6到8周内彻底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届时德军主力再利用德国密如蛛网的铁路系统迅速掉头东进打败俄国,从而结束战争;二是施里芬预测法国开战后必定会全力进攻阿尔萨斯及洛林地区,以图收复失地鼓舞民心士气。而阿尔萨斯及洛林地区地势险要又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德军只需安排少量部队即可抵御法军的进攻。德军主力则长途奔袭一马平川的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从法军基本不设防的法比边境迂回进攻法国。

  为达此目的,施里芬计划对德军的兵力分配如下: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作战的东线和对法国作战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87个师,东线部队则仅有9个师。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79个师,左翼部队8个师配置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线,这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西线中的右翼79个师,是德军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魂。
  按照施里芬计划的构想,德军西线的左翼将像一个门轴那样凭借险要的地形和坚固的工事在法军主力的进攻下岿然不动,而其右翼则像一扇旋转的木门那样横扫法国北部,最终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在法军主力的背后及两侧对法军形成包围,而法军的东面则是留守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德军西线左翼部队。届时,法军主力将陷入德军的合围,法军主力必将被歼,法国必定被迫投降。按照施里芬计划的规定,德军必须在6到8周的时间内完成彻底歼灭法军主力并迫使法国投降这一作战任务。此时俄军刚刚完成集结,德军主力也正好腾出手来掉头东进,一举歼灭战斗力极其低下的俄军,从而迫使俄国投降,以德国的胜利结束欧洲大陆的战争。英国虽然海军强大但其陆军战斗力并不强,英国一向都是靠别国的陆军来为他在欧洲大陆火中取栗的,只要法国和俄国投降了,英国也只好与德国谈和了。战争将以德国的完胜而结束,而战争持续的时间将在三个月左右,这是德国完全承受得起的。

  施里芬计划示意图,其中红色箭头表示德军主攻方向,蓝色箭头表示法军主攻方向。
  施里芬计划不愧为一个天才的构想,首先,它利用俄国动员体系效率低下而打了个“时间差”, 从而做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把两线作战变成了两次“单线作战”。
  第二,应该特别注意到的是施里芬计划完全没有考虑到德国海军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施里芬是陆军出身,更重要的是消耗了天价军费的德国海军并不具备打破英国海军封锁的实力。
  第三,正因为德国海军并不具备打破英国海军封锁的实力,所以施里芬计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短时间内赢得战争。施里芬深深的懂得,时间对于德国是不利的。
  第四,施里芬计划的基础是在西线打败法国,德国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西线的决定性的胜利。为了取得对法作战的胜利,施里芬不顾东线的兵力薄弱,甚至抛弃了盟友奥匈帝国,让他独自面对俄军的攻势。1906年退休后施里芬仍然不断的告诫他的继任者,“德国东部诸省的命运将在法国塞纳河上决定,而不是在德国东部的维斯瓦河上”(1)。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