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大决战之长平大战》
第39节

作者: 福建大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17 11:15:53
  第八十四章【长平杀降,战神变屠夫之谜(3)】
  在长平大战之后,损失最大的是赵国,持续三年的战争,耗光了赵国的府库、财力、兵力,赵国前后损失了45万精锐大军,三代君王的积累付之东流,现在的赵国,正处于最危急的时刻,如果白起率领三十余万大军继续伐赵,则赵国必亡。
  白起的长平杀降的消息传到邯郸,赵王沉痛宣布40余万降卒被秦杀,赵国全国震惊,一时之间全民父母丧子、妻子丧夫、孩子丧父者不计其数,举国哭声震天,万民悲愤,宁死不降秦。
  我觉得此时,240余名赵军回到邯郸,赵国君臣已经知道45万精兵全部丧失殆尽,二十余万降卒被秦军白起下令屠杀。但是,赵王却是宣布40余万降卒被白起下令屠杀,我认为原因主要是:赵国君臣充分的运用了语言文字的功能。
  第一个功能,放大(夸大)功能,为什么要用这个功能呢?主要放大了秦军(白起)的罪孽,古往今来何曾有过屠杀降卒四十万的记载?没有,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也是从来没有,国际上公认的南京大屠杀也才30余万(主要是百姓,也有一些降军,中国记载是35万左右)。此时正是赵国危难之际,放大秦国的罪恶,才能使得赵国独抗秦军更苦、更悲、更痛、更可怜、更能得到五国的同情。

  第二个功能,宣传造势的功能,秦国,虎狼之国,罪恶滔天,连降卒也不放过,现在赵国灭亡在即,五国还能袖手旁观?赵国亡了,下一个就是五国了。白起屠杀40万降卒,赵国更能宣扬白起的“屠夫、侩子手”,宣扬秦国的残暴,更能为六国合纵造势。
  第三个功能,文字的持续流传功能,在公元前260年~公元前221年,这39年的时间里,秦国一直在进攻山东六国,也就是说秦国一直在侵犯六国的利益,六国为了反击,可以在他们的文字记载中强调杀降40余万,尽量的诋毁秦国。之后的15年间,山东六国后裔为了复国,也再次用文字攻击秦国。我们都知道“曾生杀人”这个典故,大家也就知道语言文字是一个多么厉害的武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语言文字攻击秦国,后来“秦国白起屠赵40余万降卒”的记载,流传的越来越广,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综合这几章的所述,我们知道自从白起下令长平杀降,就一直被后世的墨家、道家批评,还有被中国两千余年主流思想儒家所批判;接着又被山东六国的语言文字恶意攻击,这样的人物怎么能被称为“战神”呢?当他下了那道命令之后,也就注定了“战神”变“屠夫”的命运。
  悲乎,白起如此人物竟然是被称为“屠夫”。赫赫武安君,终身不轻战,不错战,一生百战百胜;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下令长平杀降;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不顾君王的尊严,一心为国谋事,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对白起的评价是:政治上一生为国谋公事,军事上兵家战神,百战百胜。
  日期:2016-11-18 16:45:03
  第八十五章【白起进军,赵国危在旦夕】
  在公元前259年十月,秦军在长平大战后,迅速的收复了上党十七城,之后,白起与诸位将领商议后,决定要乘胜进攻,扩大长平大战的战果,于是,武安君白起再次下令:将秦军两分:一路由司马梗负责,北上进攻赵国的重镇太原城;一路由王龁率领,向东进攻赵国的武安(邯郸门户)、皮牢。
  由于赵军45万精锐全部战死,赵国各地如同空城,这在兵法上叫做“有险无兵守,天堑变通途。”赵国哪里还有兵,留守军都没有几个了吧。所以,赵国根本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秦军两路大军连战连捷,在战略上已经完成了对邯郸的包围。
  白起的部署,一路大军在太原,由北往南进攻邯郸;一路大军在武安、皮牢,由南向北攻,这一路为灭赵的主力,路程近,才百余里,而且还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十分有利于大部队的行进,有利于秦军大型攻城器械的展开,此时的邯郸陷入到秦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当然,武安君白起深知兵法,为了保证这次进攻的万无一失,白起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邯郸的战役。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1)秦军历经举国大战三年,士兵疲惫不堪,攻那几座城池还可以,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赵国全军全民必将死守,这是场恶战,所以需要士兵们养精蓄锐,休整一段时间。
  (2)数十万秦军刚刚经历大战,虽然士气高涨,可是自身的士兵受伤的很多,需要时间养伤,而且许多的军械也需要打造,比如弩箭、刀、剑、长矛等。
  (3)需要秦军的后援跟上,现在秦军继续进攻,再一次加长了后勤补给线,加大了粮草辎重运输的难度,而且这次的后援运输还要经过上党山地,道路崎岖,使得后援补给更加艰难。
  (4)这是十月,冬天马上就要到了,冬季严寒,十分不利于用兵。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由于俄国(苏联)的冬季提前到达,使得身穿单衣的德国士兵冻死、冻伤无数,而且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将德国机械化部队的油都冻住了,无法前行,大大迟滞了德军的进攻速度,使得德国的“台风计划”破产,在进攻莫斯科战役中,德军第一次大败,损兵五十余万。在现代,战争都尽量避免发生在冬季,更何况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所以,白起停止进军,等待后援棉衣等物品的运达,等待春暖花开,在最好的时机进攻赵国,如此,一战必灭赵。

  可惜,可叹,这是战神白起最后一次指挥秦军作战了,他的灭赵方略最后并没有被实施,巍巍武安君,可惜一生之中没有一场灭国大战。时也,势也,命也,运也······
  那么,为什么白起的灭国方略没有被采纳呢?请看下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