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些是能够保证每一瓶都能达到的标准,但还有些标准就要看运气了。比如说找到一个好池子,但这个厂子却用的是锅炉蒸馏,虽然美中不足,但也只能取其长了。但我会尽量寻找那些有年头的地锅蒸馏的,虽然国家有要求要淘汰这些老工艺,但这就是传统所在呀。
事情的发展总是扑朔迷离,我们仅仅能把握起点,而过程以及终点永远不可预知。
而我很享受这样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不假设目标,没有预定任务,随波逐流。就像喝醉了躺在一个筏子上,从岸边出发,让风带着我走………………。
日期:2016-07-24 10:45:31
“还原传统白酒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还原,还原的是哪些内容,酒友仍有满满的疑问。有时候被追问的急了,我也纳闷,你难道真的不知道过去与现在有什么差别吗?后来我发现是自己想当然了,原来很多酒友真的不知道。这也不怪大家,很多文献埋的很深,不轻易被大家注意到。好吧,我们放下对与错的利弊权衡,客观叙述一下白酒的昨天和今天。
假如把如今市面上的白酒用度数做个分类的话,可以分成高度酒和低度酒,低度酒占绝大多数。很有些酒友习惯了饮用低度酒,觉得白酒原本就是如此,甚至以为过了50度就算高度酒了,这个观念深入人心,我们不评价这个观念对或不对,我们只是在这里对比昨天与今天。今天低度酒当道,而昨天绝非如此,那么,昨天是哪一天呢?我可以精确的告诉大家,昨天是指1987年3月22日以前。
1987年3月22日,就在这一天,被后人称为“贵阳会议”的“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主办者是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被称为三部一委。大家请注意,这个会议的名称说的很明白,这是为“增产节约”而召开的“酿酒工业”的会议,中心议题是:调整白酒生产,节约酿酒用粮。
之所以召开这个会议,是因为在当时酿酒工业被认为加重了工业用粮的负担。80年代初期,白酒产量是368万千升,而当时每千升60度成品酒要用粮2.5吨,优质白酒及名白酒每千升成品酒用粮还要更多。1985年,白酒的生产用粮已经占到酿酒行业总用粮的百分之八十,所占比重过高,这是贵阳会议召开的行业背景。
这此会议是对酿酒行业发展的规划决策会议,作用深远,意义重大。至今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会议制定的发展规划,总结为“四个转化”,即 “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化;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化;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化;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化”。大家注意一下,四个转化的第一个转化既是“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化”,也就是说,如今的低度酒是从当时高度酒转化过来的,因此可以看出在当时高度酒是主流。
贵阳会议是务实的大会,不仅制定了发展规划,还对白酒行业提出了具体要求,会议要求:全国白酒产量中1/3的产量要降到55度,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采取勾、调、串工艺,提高白酒质量,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我们来琢磨一下要求中的关键句,第一个要求三分之一的产量降到55度,这说明在此之前,起码有三分之一高于55度。当然,事实上当时的白酒几乎全部高于55度。
第二个关键句是: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这说明了当时40度以下的技术还不完善,需要抓紧时间研制。
第三个关键句是: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这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此之前白酒行业对液态法白酒的研制是不积极的,不然为什么要求要积极呢?但反过来说,行业内又为什么不积极呢?这里面的原因无需讲透,大家细想一下既能领会。
第四个关键句是:采取勾、调、串工艺。“勾”是把白酒加到稀释的食用酒精(酒精是96度)中去,“调”是三合一:食用酒精三分之一,白酒三分之一,可饮用洁净水三分之一;“串”是把食用酒精放在底锅水中,箅子上边是白酒发酵醅,然后利用串蒸使酒精与发酵醅中白酒混匀。
第五个关键句是: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这句话回到原点上,又一次阐明了会议决策的原因和成果,“实施液态法,是节约粮食的重大举措”。
其实,液态法白酒在此之前20年就已发轫,1956年12月,在***总理的领导下,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就把轻工业部报送的酒精改制白酒的研制列入其中。而在更早以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旭东先生成立于1922年的“黄海工业研究社”里,液态法白酒就已经萌芽。
贵阳会议为液态法白酒、低度白酒扫清了路障,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成为今后白酒行业发展的主导。酒业前辈高人也多为响应。酒业泰斗秦含章就在贵阳会议上以“酿酒工业的现状和发展”为题,阐述了国内外饮料酒的现状,鼓励向“优质、低度、多样化”发展,向国际水平迈进。秦老的讲稿没有找到,不知道原文到底是怎么说的,如果传闻属实的话,其中“向国际水平迈进”一句,仅从字面上理解总有疑惑,看这个意思好像是说国际水平比我们的高,所以我们要迈进,但中国白酒在世界上是独一份,国际上怎么不向我们迈进呢,凭什么我们要向他们迈进?。好酒者必好友!以酒会友,静待高山!我的wei 信 号 sanshengxiaomiao 很高兴认识大家
日期:2016-07-24 10:46:28
其实,白酒行业内对贵阳会议的决策一直有争议,争议了几十年,褒贬不一。有人说秦老虽是周总理亲自点将的酒业泰斗,但他是1936年德国柏林大学发酵学院专修啤酒工业的,领导咱们传统白酒时有失偏颇;而大多数人,对秦老倡导用科学的方法剖析白酒的生产持赞扬肯定的态度。但不管正方还是反方,毫无异议尊秦老为酒业泰斗。秦老今年已经107岁,依然康健,老仙家德高望重仙风道骨。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们不敢对贵阳会议妄言对错,只把这次会议当做一个白酒行业的分水岭来看待,结论是会议之前固态法高度酒是主流,会议之后液态法低度酒开始盛行,所以“还原传统白酒本来面目”,则要回归到贵阳会议之前,而在此之前,除了南方个别地区的小曲酒以外,绝大多数都是60度以上的高度酒,因此,常相遇必须得是60度。
解答了度数的疑问,再来看香型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趣,有酒友反复疑问这个问题,你“浓头酱尾”到底是什么香型呢,既不是浓香也不是酱香,主管部门公布的香型里没有这一项,严重不靠谱。而其实在1979年8月这个时间点以前,中国的白酒是不分香型的。白酒的生产首先考虑的是怎么让酒好喝,重在质量而非香味,造出来的酒只要好喝就行,至于香味顺其自然,呈现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没有谁会把香型当成是白酒生产的首要条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