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畔文谭:你熟悉却又陌生的酒》
第34节

作者: cjnsy123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后来躲在被窝里听谭咏麟,注视着四十瓦的白炽灯愣神,有种大难不死重回人间的感觉,心有余悸又暗自庆幸,生活真美好。一盘磁带翻来覆去的听,其中有一首歌叫《像我这样的朋友》,听得很是动情,冲淡了段成式带来的惊悚。那一晚最后的记忆,是双卡录音机在两首歌之间的几秒静默,机械齿轮沙沙响,以及喇叭里的电流声。
  那以后就学乖了,夜晚下酒专找一些轻松的书看,德龄《清宫两年记》,金易《宫女谈往录》,《邓友梅选集》等等,陪我度过了许多美好夜晚,其中最爱连阔如的《江湖丛谈》,连先生有点近似《老残游记》的写法,把民国时期的江湖人物及路数伎俩讲的翔实又有趣,从中看到传统也看到传承,貌似前尘往事却又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个人以为,《江湖丛谈》完全可以媲美《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从老虎写到苍蝇,看完这个,再看中纪委网站上的案例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时代不管怎么变,作为个体的人,古往今来相差无几,所以说鉴古知今,看过了以往种种,也就能大致了解当下,甚至能看到模糊的未来,这也算读书的功用之一吧。
  李宝嘉写的官场离我很远,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江湖丛谈》讲的是普通百姓的世界,其中的许多的故事如今依然有鲜明的时代性,旧时社会的魑魅魍魉从未远离,就算穿上了西装坐上了奔驰,骨子里还是那些老套路,前人玩过无数遍的老把戏,不过是又一次周而复始的轮回。窃以为,如今很多所谓的高超谋略,不过就是读熟了这几本书。

  着眼微处,举个都能瞧得见的例子,有酒友说在某地街头看到有小店卖老婆饼,食客如云,整天都排着长龙。这样的奇观各地都有,有卖饼的,有卖糕的,还有卖猪蹄的,卖热饮的,甚至炸油条,臭豆腐,应有尽有。铺面都不大,一般就是个小橱窗,但无一例外都是排着长龙,不管你啥时候去,只要他开着门做生意,门前一定有长长的队伍在等着。
  小庙不是怀疑论者,相信只要东西好,自然顾客盈门。但若一条街上,三家五家都是如此,这就有点奇怪了。并且,这些火爆的小食品,都有一个共性,基本全在外来人口流量大的大城市,而且还得是商业中心的黄金地段才能看到。这就有了第二个疑问,那么好的东西,就算开在巷子里应该也能卖火吧,为什么非得在最贵的地面租房呢,解释可能只有一个,换个地方就不灵了。
  若是在这小店的对面观察上三天,可能会发现,排队的当中有很多熟面孔,他们每天都是早早来到门口排队,一天能排上很多次,队伍长时他在一边溜达,一旦等的人少了,他就又跑过来排上了。
  他们的作用用漂亮话说,这叫氛围营销,意思是人为的制造一种消费氛围,借以吸引顾客。作为个体的我们,偶尔去趟大城市,逛逛商业中心,一看这店面长长的队伍排着,肯定好奇啊,再看东西虽然贵点但总价不高,十块二十块的谁会在乎呢,且得尝尝怎么个好吃。越是队伍排得长,越是一定要买。
  这氛围营销用江湖丛谈的话说,这叫“托”,用“托”“诈粘子”、“圆粘子”、“拴马桩”,为的不过是“馈杵”而已,江湖人的惯用伎俩。托无处不在,咱们看淘宝上刷信用的,刷销量的,那个不是托呢?
  卖房子的也是如此。房市过去十年确实火爆,唱多时期日光盘俯仰皆是,可唱空时期,四线五线小城市,一开盘仍是人山人海,没过24小时就登报说卖完了,这里面一定也有氛围营销的手段在里面。
  虽说登报告知已经卖完了,但真卖完了他还登什么报呢!所以你揣着银子过去,定有仅剩的几套等你挑选。更高明的是当时斩钉截铁,都卖完了,一套没有了。然后过个三五天给你打电话,“哎,这有一个办不了按揭退房的,我这是看你不错关照你,快来交钱,不然又没有了啊”。想不上当?挺难!。
  若是商家有了好东西,诚不我欺也,那么在销售上用点手段,类似这种氛围营销的手法倒也无可厚非,取巧而已。可就有一些人,取巧得了利,觉得这样来钱容易,从此专在取巧上下功夫,这时候业已不是取巧,可以称之为投机了。
  投机挺可恨,投机者只为利益驱使,没有荣誉感,有赚钱的门路就一猛子扎下去,只要不犯罪,哪怕违点法也在所不惜。曾经社会上流行过这么一种生意,在闹市搭个舞台卖化妆品,先是载歌载舞把人召来,然后卖手登台忽悠,先把化妆品吹嘘一番,让观众认可化妆品挺好,随后抛出主题,例如一套化妆品原价399,但今天优惠到199,并且送一台价值200的照相机。
  这里面的窍门是这样的,逢到节假日的闹市里,任何一对逛街的男女两个人,若看到卖照相机基本就忽视而去了,但若是在热卖的是化妆品,起码女方会关注一下,所以化妆品只是吸引关注。当你了解了价格以后略觉不值时,卖家提出送台相机,这个诱惑挺大。因为那个时期,数码相机刚流行,社会上光学相机居多,不是每家都有。这投机者就利用这个信息不对称,把老百姓还以为很贵但事实上已经便宜的无人问津的光学相机当成诱饵。卖的哪里是化妆品呢,其实卖的就是相机,利用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收到你的钱就是赚到了,至于你化妆品好不好使,相机能不能用,那就不管了,验证化妆品与相机的品质需要的时间,足够卖家转移,打一枪换个地方,此生再不相见也。

  这送相机的主意一定是个别卖化妆品的想出来的招,原本老老实实的做生意,但在销售的过程中,用些取巧的手段,赚起钱来更容易,索性更进一步,专注于投机的营生。
  这样的手段现在仍有市场,有些电视购物的节目里还在延续,在收音机里也经常能听到。可也有一些虽说在投机取巧,但确实物美价廉的商家。近年经常看到有促销服装的,很有趣,这些商家我觉得其实在做好事,把价格卖的便宜些,抛除了一些完全没必要的附加值,消费者还是受惠良多。
  他们一般都有一个小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领头的负责组织货源,到江浙广深一带找厂家批货,单找那些外贸尾单什么的,只要价钱合适全扫回来,还有几个人负责找店,这个找店是整个生意成败的关键,很有讲究。首选是中小城市的名牌店,在那些城市的商业中心会有经营多年的服装店,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找店的就一个一个去谈,要在元旦以后到春节之间把他们的店租下来。
  只要条件优厚,总会有商家愿意把自己的店短期租出去。他们会算账,一个冬天自己经营如能赚十万,人家给到二十万,那还有什么说的呢。找店的把店面租下来后,然后团队里做现场的就介入了,把大量的冬装囤积到店面里,打着大促销的旗号就开卖了。一来租下的店面原本在当地有口碑,大家相信这个店,有品牌效应在里面。二来这店里原来卖的衣服很贵,现在活动期间东西确实卖的便宜,一件羽绒服商场里好几百上千,现在不过就是一百两百,哪个怕便宜呢。一时间卖的就风生水起,出货量大,价格便宜也不少赚,他们要赚的就是这个快钱,不计较单件利润,要得是规模利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