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畔文谭:你熟悉却又陌生的酒》
第36节

作者: cjnsy123
收藏本书TXT下载

  酒酣之时,各种奇葩皆有,哪怕平时再严谨的人,多灌几杯,也是性情尽显。有人醉了看谁都可亲,有人醉了看谁都可憎,有人遇人送钱,有人逢人讨债,有人哭,有人笑,有唱歌的有唱戏的,有要跳舞的有要跳河的……
  醉态种种五花八门,酒里乾坤煞是热闹。如果必须用最简明的一句话来概括,我想起那一句:往往醉后、最见性情。
  这八个字是从傅二石先生那里听来的。据他说,外行看抱石先生的画,分辨高低的最简单办法是看落款,有“往往醉后”这个章的,即是抱石先生得意的作品。大师嗜酒,每每醉后挥毫,醒后观之惊喜连连,由此刻了这个往往醉后的章,只有在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中,才舍得用此章,并留下这句“往往醉后,最见性情”。由此我学个乖,遇到抱石先生的画,就看有没有这个章,有的咱就使劲的叫好,没有的就做迟疑状略一沉吟“似有不足”,总能在行家面前暂且遮丑。

  抱石先生的往往醉后,前人亦有印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是醉后方得。据说王羲之当时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醒后观之连声赞叹,拿着自己写的字佩服的不行,就差对着镜子给自己磕头了。王羲之后来几次重写,都无复当时神韵,叹曰“此神助尔,何吾能力致”,羲之所言的神是哪位尊者呢,无他,酒也!酒徒以为,这“天下第一行书”若落个款,羲之与酒,也甚贴切。

  王羲之把兰亭序视为珍宝传家,要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可传到第七代王法极手里时,这位却在湖州永欣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名智永。智永和尚无后,就把兰亭序交给了徒弟辩才,而辩才在绍兴云门寺里把宝贝给丢了。传说是被御史萧翼骗去的,不管怎么丢的,总之就到了李世民手上,后来也给他陪了葬。
  如今能看到的都是摹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这三位是唐摹本,有证据说是太宗让这三位比着真迹摹写的。其中冯承素用的是勾填法,先描边画框,然后填墨。貌似冯先生不是写,而是画,力求逼真,算是手工复制了一份,因此最为接近真迹,被称为“神龙本”。唐以后的摹本作者肯定都没见过真迹,所以后世的摹本是摹本的摹本。据说好的摹本不让真迹,内行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惜我是外行,就像不耐烦看翻拍电影,一听是摹本,本能的就有种批判的精神头,谁叫咱是外行呢。

  虽是外行,偶尔也附庸风雅,可年轻时候对书法却着实欣赏不来,不会欣赏。好比自己不识字,却想读一本书,别人都说好,自己却不会看,既着急又痛苦。有人说,你要想看得懂书法,必须要学着写,真草隶篆勤学苦练,三年下来就看得懂兰亭序的妙处,五年下来就知道苏黄米蔡的高明。对此观点,小庙至今不以为然。

  如果这观点成立,那么书法艺术其实是书法家艺术!感觉这意思就像在说,要读书就得学写作。而事实上我只是渴望阅读,学会识字就足够了。我只是个平头百姓,没时间也没兴趣练习,更不想也不可能成为艺术家,我所希望的只是学会欣赏,但悲催的是,假如我现在还是一个孩子,每当我对某个艺术形式感兴趣时,老师却总让我从基本功练起。我只是感受到了它的美,你却推着我去掌握。

  这个世界大的很,哪能啥都学一遍呢。学书法的才能看的懂书法,学音乐的才能听懂音乐,那样的世界岂不太无趣。总以为学会欣赏艺术,比掌握艺术技巧更重要,也更有普世价值。可现在好像学技巧容易,学欣赏很难。城市里各种培训林立,没找见一个赏析班。所以不练书法的看书法,多数只能通过标价来估摸价值。一幅作品好不好,那要看它值多少钱。这是普遍心理,很多酒友也是如此,没功夫去探究酒为何物,只能简单的以价格来衡量品质高低,价格高的就是好的。所以酒商们就抓住这个心理,使劲往高处卖,原本很简单的事弄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神秘。

  而如今高端酒不好卖了,酒商都在嗟叹反腐的原因。作为老百姓,我觉得腐败是丑恶的魔鬼,反腐是天大的好事。而反腐造成高端酒低迷,则说明高端酒原本就是腐败的寄生虫。其实倒也未必全因反腐,酒价像房价,一直往上走,高到一定时候,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反腐也只是导火索。越聊越远了,还说书法吧。
  书法虽好,却不得其门而入,耿耿于怀多年。贴(此处应读去声)没少买,就是不会看,快雪时晴贴、中秋帖、伯远帖、自叙帖、上阳台贴等等等等,这些起码造型挺顺溜,拿在手上也能端详端详。可万一不小心翻到苏东坡江上贴、寒食帖,立即就郁闷了,歪歪扭扭难看至极,到底好在哪呢?着急又痛苦!

  小城有位梁先生,嗜酒爱书法。一次逛小城黉学,遇见梁先生溜腿,聊起来照壁上“宫墙万仞”四个字。但凡有孔庙,正门前都有这一面照壁,上书“宫墙万仞”,直到当地出了状元,才能把这堵墙打掉,让状元从正门进去礼拜至圣先师。看一个地方的孔庙有没有这面墙,就知道当地有没有出过状元。
  皖北小城没出过状元,所以这宫墙万仞至今屹立不倒。梁先生指着照壁侃侃而谈,由典故聊到书法,从而聊到写,聊到练,聊到观。前面的大半部分我没听进去,后面这个“观”却留了意,原来欣赏书法是有窍门的。按照梁先生教诲,观贴要“视线移动“,以眼作笔,随着贴里的字一笔一笔的走,想象作者正在写,你在身后观。这让我想起来一部星爷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华府给唐寅写卖身契,画面上笔在纸上走,赏心悦目。

  是日晚,粉墙上挂起神龙本,三杯酒后,细细观之。以眼作笔,心随笔动,两遍看下来,醉眼惺忪,呼呼睡去,第一次赏贴完败。性本愚钝啊,奈何!
  赏贴虽失败,但治了我的失眠症,早睡早起,神清气朗。自此每晚以贴下酒,观上几遍,心如禅定,酣然入睡,妙不可言。如此月余以后,神龙贴已了然于胸,闭上眼也能走上几遍,渐渐感觉出那个味道来,每到妙处喜不自胜,不觉又是几杯下肚,甚至也有想写上几笔的冲动,然而失眠症从此却更严重了,叹书法耐药性不强。
  这个观贴之法酒友也可小试,遇到喜欢的贴,读的熟了有趣的很。如在秋日午后,几杯老酒下肚,或河边或草地仰躺,看晴空万里,以心为笔,蓝天白云上挥毫泼墨,甚是陶冶。最妙的是,别人只见你醉眼观天笑逐颜开,哪曾想咱平头百姓正在装十三呢,咱装给自己看。

  不过有些贴却不适合酒后细读,如颜真卿《祭侄稿》满纸悲愤,真真让人摧肝裂胆。天下第二行书,绝非浪得虚名。如果心里有点不快,或是受了点委屈时,读此贴入了味,霎时间义愤填赝,忍不住就要拍案而起;也或者读的心死神伤万念俱灰,止不住涕泪四流痛不欲生。总之酒徒慎入,切记切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