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异看到李轶守信用,便将有关情况上报刘秀,希望能够接纳李轶的投诚。刘秀回复冯异说,李轶诡诈多端,“人不能得其要领”,令冯异故意把李轶的书信泄露出去,以加深更始军内部的猜忌,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很快,朱鲔知道了这件事,果然派人刺杀了李轶。这样一来,洛阳城中离心离德,“多有降者”(《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建武元年》)。
当时刘秀率军北击农民军,河内相对势孤力单,朱鲔想趁此机会进兵河内。于是兵分两路:派遣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彊(qiáng)率兵三万,渡巩河(巩县北之黄河)攻温(今河南温县西),试图打开通往河内的门户;自己则率军攻平阴(今河南孟津北),以牵制冯异。
冯异得知朱鲔进攻河内的消息后,一方面遣兵驰援太守寇恂,一方面亲自率军迎战朱鲔。当军情檄书到达河内后,寇恂立刻集结军队出发,同时传令各县“发兵会于温(县)下”。部下劝阻说,现在洛阳兵马众多,应该等到各路军齐集后再出战。寇恂说:“温,郡之藩蔽,失温则郡不可守。”遂率军急驰温县。次日,两军合战。刚好冯异派出的援军及各县兵马也都赶到,一鼓作气大破苏茂,斩贾彊,“茂兵自投河死者数千,生获万余人”(《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二·建武元年》)。这时冯异也击退朱鲔,渡河与寇恂合兵一处,追至洛阳,绕城一周而还。从此洛阳全城震恐,白天也紧闭城门。
日期:2017-02-24 20:21:51
当朱鲔攻河内之初,刘秀听到传闻说河内已破,心中十分不安。没过多久,寇、冯的捷报传来,刘秀大喜道:“吾知寇子翼可任也!”诸将纷纷向刘秀表示祝贺,并趁势劝进上尊号。刘秀故作吃惊的样子,并晓谕诸将,不得再劝进。剿灭农民军的战事基本结束后,回军至中山(治今河北定县)时,诸将第二次劝进,刘秀“又不听”。“行到南平棘(县名,属常山郡,今河北赵县境内),诸将复固请之”,这是第三次劝进。刘秀对众人说:“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急着)欲正号位乎?”并请劝进的诸将暂且退出。这时耿纯进言道:
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指故乡),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天象和人事)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后汉书·光武帝纪》】。
耿纯这番话的大意是说,大家别亲戚,离故土,追随大王甘冒乱箭流石危险,还不是希望能攀龙附凤,实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如今大功即将告成,天象和人事也都有应和,而大王却推三阻四,不登基称帝,我担心大家在希望断绝,打算落空的情况下,会离您而去,不愿再白受那份苦。一旦散伙,很难再度聚合。时机不可误,众意不可违。
耿纯的话真诚恳切,刘秀也深感有理,便对耿纯说:“吾将思之。”意思是,我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南行至鄗(今河南高邑东南)时,刘秀自己有点沉不住气了。他从西南前线召回冯异,探问四方动静。冯异回答道:“更始败亡,天下无主,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上为社稷,下为百姓。”其实刘秀并不是不知道这些,但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听上去要舒服得多。于是他顺水推舟说道:我昨夜梦到乘赤龙上天,醒来后心跳得很厉害。
冯异心领神会,立即跪拜在地祝贺说:“此天命发于精神。心中动悸,大王重慎之性也。”其意是说,大王的梦正是天命在人精神上的反映,心中悸动,是大王慎重个性的表现。冯异在这里把《周易·乾卦·九五》中“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同《庄子》中“其梦也神交”两层意思巧妙地结合起来,讲出了“天命发于精神”这类迎合刘秀心理的话。
正巧这时刘秀当年长安太学的同宿舍同学彊华,千里迢迢从关中赶来,奉献所谓的《赤伏符》,上面写着: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后汉书·光武帝纪》】。
这是一则典型的谶语。其第一、第二句不难理解,是说刘秀举兵征伐无道之人,四面八方豪杰云集,群龙争斗于中原大地,隐含人人都想争当皇帝之意。惟第三句太隐晦,不好理解,需要进一步做解释。谶语中常使用数字语言,以表示某种特殊的含义。如本文开篇《王莽篡汉》一节中所讲的“三七之厄”,意即三七二百一十年的时候,汉王朝将逢厄运。这句话中的“四七”,指四七二十八。古代注家解释其含义说:“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汉火德,故火为主也。”(《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意思是说,刘邦之后二百二十八年的时候,只有据火德的汉室后裔——刘秀,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看了这个解释,大家难免会产生疑问:“二十八”怎么变成“二百二十八”了?其实,谶语就具有这种含含糊糊、似是而非的特点,这样才便于牵强附会,胡说八道。不管怎么说,总还对上了个“二十八”。
《赤伏符》的出现,令正在劝进的众人大喜过望,于是乎再次上奏道:“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其大意是说,接受上天之命而显现的符瑞,以人的应验最为重要。现在彊华万里之外前来献符合信,事先没有商议但结论却完全相同,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就算是周武王当年白鱼跃舟的符应,也无法相比。现今没有真正的天子,四海之内混乱不堪,符瑞的应验,显露的那么明白清楚,应该用登基的实际行动来答谢上天神灵,满足天下人对真龙天子的渴望。
刘秀对于谶纬符命这一类的东西是笃信不疑的。当年他起兵反莽,就是听了李通所说“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文后才决定的。他之所以迟迟不肯称帝,并非心中真不愿当这个皇帝。当方望、弓林在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拥立前安定公子婴为天子;公孙述在四川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岂能不急?尽管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当皇帝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和当年起兵反莽前等候图谶一样,他同样在寻求等候某种精神的支柱。彊华献符,正好满足了刘秀的这一精神需要。“于是命有司设坛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后汉书·光武帝纪 》,开始筹办登基大典。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刘秀登基典礼正式举行。首先“燔燎告天”,就是燃柴火祭祀上天。接着“湮于六宗,望于群神”。“湮”,一种祭祀名,所祭对象为六宗,当时沿用王莽制定的元始之制,以《易》卦六子之气——水、火、雷、风、山、泽为六宗。“望”,也是一种祭祀名,祭祀对象为山川群神。当这些祭典完成后,便开始宣读“祝文”。文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