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17节作者:
阳光明远 日期:2017-08-06 13:13:31
第二章|||第二节:中举乡试,阳明格竹(中)
终于又到了需要好好讲一下“圣人”朱熹的时候了。
要说起朱熹这位仁兄,那真是地球人都知道,知名度无与伦比,连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谱,给他当孙子。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理学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可关于他的争论也几百年都没消停过,是“圣人”行列争议最大的人,骂他的人说他是败类,捧他的人说他是圣贤,支持者认为,他是宋明理学的标志性人物,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反对者认为,他是是禁锢思想的罪魁祸首。
这在这个华夏数千年的文化史上都是一道无与伦比的神奇风景(大家有兴趣可以深入研究下去)。
其实朱熹先生远没有人们所说得那么复杂,简单来说,他只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但是他追求的东西跟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他追求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深邃的秘密。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轻若无物,但又重如泰山;如果能够获知这一样东西,就能够了解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皆可归于掌握!
这样东西的名字叫做“道”。
所谓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
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白世间所有的一切。
这实在是一个太大的诱惑,几千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地追寻。
事实也证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为人所掌握的。
比如佛家,和尚们梦寐以求追寻的“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实上,它远远胜过世间所有的欢悦和一切精神药品,到此境界者,视万物如无物,无忧无虑,无喜无悲,愉悦之情常驻于心。佛法谓之“开悟”。最著名的“开悟”者就是“六祖”慧能。
“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此即所谓佛者之道。
而朱熹的道源自儒家,又叫做“理”,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也就是说这玩意儿是从现有的儒家经典著作读出来的,而且还是能够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通天下万物,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私无惧无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即朱熹“理学”之道。
那既然道这个东西这么好,那怎样才能“悟道”并且“得道”呢?
这里说一说佛家的悟道,所谓“目中无佛、心中有佛”、“心诚则灵”正是佛法的最精髓之处。如果你有足够的悟性,就能从中体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的真意。
清朝著名诗人龚自珍便有“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的名句流传于世,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你能够于万万人当中幸运的掌握了佛家之“道”,你不仅可以获得爱情更加会有卓越的事业功绩,这肯定跟你们想的大不一样,所以很多人都读不懂这一句诗的意思,反而是后面的那句“美人如玉剑如虹”因为赵薇在《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深情演唱为大家所熟知,其实这句诗的最深刻内涵是在第一句,也就是在于“破禅”!
而佛家悟道的唯一途径,也正隐藏在这些“看似荒谬”的语言中,简单说来就是三个字—靠自己。
佛家以各种耸人听闻的话、各种语言晦涩的佛经来回答世人提出的问题,只是想要告诉你,“悟道破禅”这件事情,不能教也是教不会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帮你。
佛家之道绝非普通人能够轻易参悟,那现在我们的期盼都寄托在儒家的朱圣人身上,希望这里有“悟道”并且“得道”的钥匙。
“圣人”朱熹也确实不负众望,用四个字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格物穷理。
朱圣人告诉我们,“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也就是说,你家里面养的那几株多肉植物是有理的,门口的几口破箱子是有理的,天上的云彩和夜里的星星都是有理的。
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至于究竟到底怎么格,朱熹就没有再说了,随便你,发呆也好,动手也好,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
这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一切只提供‘世界观’而不提供‘方法论’的学说,都T.M.D是耍流氓!”不要问我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因为这句名言是我说的!
既然没有“方法论”,那么“格”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格”出理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