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经典战役(围点打援)——宋金太原之战》
第5节作者:
独孤慕雨 宋人对山西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金兵大举南犯之初,宋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张确就上书主张加强河东防务,称“河东天下根本,安危所系,无河东,岂特秦不可守,汴亦不可都矣。”(《宋史-张确传》)
历史上“河东”的概念,在地域上经历了三次发展变化:先秦时的“河东”与“河西”相对,大约相当于一州之地,为晋、魏国都绛、安邑所在的今运城地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辖境东至今山西沁水县,北至霍山,西、南以黄河与陕西为界,包括今天晋南的临汾、运城两地区;唐宋时期的“河东道”、“河东路”辖区覆盖今山西省绝大部分地区,“河东”往往作为山西的代称使用。
综上所述可知,河东是北宋天下的根本这地,而太原则是河东的根本。也可以说太原是中原王朝的根本。隋末以来,开创了谁据有太原,谁就可能得天下的新局面。李唐因为起家于太原,因此将龙兴之地太原封为“北都”,唐时,太原是长安、洛阳而外的全国第三大政治中心,“时中朝瞻望者,目太原为‘小朝廷’”(《旧唐书-郑余庆传》)。
历史上,山西境内最有影响力的三座城市,自北而南的是大同、太原、平阳(临汾),太原居中,上引下联,可以控制大同与临汾,是整个山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了北宋政权。面对南北各地的割据政权,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基本国策。与此同时,数次对北汉政权用兵,一直无法攻破太原坚城。在解决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后,宋廷兵分五路,对割据太原的北汉政权再次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眼见的城破在即,却因赵匡胤驾崩,宋军只得无功而返。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太原。宋军围困太原坚城月余,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北汉刘继元不得不出降。
日期:2016-09-10 09:38:33
在北宋王朝建立十九年后,终于啃下了太原这块硬骨头。宋军先后数次,投入数十万大军攻打太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太原,又被称为“龙城”,历史上出了形形色色无其数的“皇帝”。无数的野心家凭籍它城高池深的地理对抗中央,“违天拒命”(宋太宗语),为免除后患,赵光义火烧、水灌,硬生生将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的太原城夷为平地。
很快,赵光义就明白自己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拆毁了太原城,等于失去了阻止契丹人南下的屏障,此举,无异于自废武功。
随着征辽的失利,宋廷不得不重新修筑新的太原城。太平兴国七年(782),大将潘美奉旨建城。新城选址于汾河东岸、太原盆地北端的阳曲县唐明镇,较原太原城北移约45公里,“城周一十里二百七十步”(明《太原府志》),“城方四十里”(《三朝北盟会编》)。新太原城初时只是一个小土城,城由内外两重构成,大部分街道都呈丁字型,据说,这是秉承赵光义的旨意,这样做是为了破掉太原的龙脉。不过这种形制的街道十分利于巷战,这样做也是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新的太原城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生存的地理条件,同时展现了向北积极防御,主动出击的态势。十年后,宋廷又在新太原的外围新修了南关、东关、北关三城,其中南关城的东西又与大城两端相连,用于屯兵。
北宋之前的太原城由西城、中城、东城三部分组成,三城周长42里。虽然新修的太原城市规模大不如前,但以新太原城为枢纽的交通线路建设,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与加强:西南可沿汾河谷地至长安,东南过太谷石会关、长平关、太行陉至洛阳;北上的主要干道可经石岭关、代州、朔州至云州。西北过宪州、苛岚州、保德军至府州。东行的主要线路过榆次、寿阳、井陉关至恒州。这些通道无一例外全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干线。
日期:2016-09-11 18:13:01
三、战役第一阶段
十二月十六日,童贯逃回汴梁,当朝宰执、御史官员、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弹劾他临阵脱逃,徽宗皇帝也没有处罚他的意思,此事就不了了之。童贯带回了金兵分两路南侵的消息,却将伐宋檄文以“恐伤天子意”为由隐瞒不报宋徽宗,只是私下与朝臣议论。
直到有一天,早朝的宋徽宗接到宰相李邦彥进呈的一封书札,打开看时吓的面无人色,原来正是金人的《牒南宋宣抚司问罪》书。这个时候再去追究童贯的责任难免会被人讥为找替罪羊。思来想去,命臣子替自己拟了两篇官样文章《罪已诏》《罢花石纲指挥》,算是给天下人一个交待了。
金人步步南进,徽宗也无良策御敌,无奈之下,只得颁旨号召各地起兵勤王,一方面令各地官员在地方招募兵马,发兵驰援,一方面许诺对立功之人破格奖赏。
得知太原被围,第一个率军赴援的是朔宁府守将孙翊。孙翊是河东名将,金人素闻其名,粘罕对他十分忌惮。“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悲哀的是,孙翊对金兵作战特点的了解,远不及粘罕对宋军作战特点了解的透彻。
宋军善守,野战则远不是金兵对手。基于已方武装力量缺乏有效攻坚能力,但善于野战阵斗的作战特点,粘罕在围城之初就制定了“遏彼外援,绝其饷道”的战略战术。
这一战术,后世称之为“围点打援”,太原保卫战就是中国战争史上最为经典的围点打援战役。
金兵围太原,为防宋军增援,同时分兵将太原外围的险隘一一扼守。由于粘罕分兵守住了雁门关(此雁门关非代州北的雁门关,而是宪州雁门关。在州东南六十里,属天池县雁门乡。其关东临汾水,西依高山,接岚、朔州。这个雁门关正处在汾河通岚、朔的大路上,紧锁着太原西北向的汾河河谷段要道,是太原北去岚、朔通道上重要的军事据点,屏卫着太原盆地),孙翊无法,只得绕行宁化、宪州,出天门关(今太原北东关口村附近,是太原通往岚朔的另一重要通道,与宪州雁门关分别氢持着太原通往岚、朔的重要交通线的咽喉,是宋太原北部的要塞),赶至太原城下。
孙翊率军两千远来,与金人战于城下,张孝纯非但没有率军冲出城接应,反而闭门不纳,下令:“贼已在近,不敢开门,观察(《宋史》将孙翊记为孙益,误。宣和末年,孙翊以福州观察使知朔宁府。)可尽忠报国。”孙翊哀恳道:“但恨兵少力乏。”见张孝纯不为所动,只好返身复战。
就在孙翊率军在太原城下与金兵殊死搏杀之际,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在金兵刀枪的逼迫下,朔州城的妇孺父老被驱赶至阵前,一边哭天抹泪,一面呼儿唤夫。孙翊麾下军兵多数是朔人,看到父母妻儿凄惨的哭嚎声,生命悬于一线,立即丧失了斗志,就于阵前哗变。孙翊喊破了喉咙也难以阻止,跃马挺枪杀向敌阵,哪知被叛军在身后偷袭,壮烈殉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