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经典战役(围点打援)——宋金太原之战》
第8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金人攻城使用的砲,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制造的。把一根长长的砲梢,也就是巨大的杠杆,中间装在可以转运的横轴上,再把横轴架在用粗大的木材构成的砲架上。在砲梢一端用绳索连着一个用来装石弹的皮窝,另一端系上几十根长长的拽索。发射的时候,一个战士负责将石头放在皮窝上,另外几十名战士猛然拉拽绳索,梢杆一下反转上来,把安置在另一端皮窝中的石块抛射出去。巨大的石块可以摧毁城墙上的防御设施,还可以给予守城将士杀伤。

  十二世纪初,宋、金、西夏各政权军队所使用的砲类型繁多,分为单梢砲、双梢砲、五梢砲、七梢砲、旋风砲、虎蹲砲、手砲等...

  手砲石重半斤,只适合用于近距离使用。单梢砲砲石重二斤,旋风砲砲石重三斤,双梢砲砲石重二十五斤,王梢砲砲石重七八十斤,七梢砲砲石可重达一百斤。其中单梢砲虽然最大射程可达二百七十步(约全420米),但它的砲石份量太轻,无法对守御方的城防工事造成大的威胁,金兵攻城使用的砲,应该是双梢砲、五梢砲、七梢砲这类的重型砲石。
  日期:2016-09-17 08:59:42
  “砲石入城者,其大如斗”,太原城墙上设置的楼橹中砲后,“无不坏者”。王禀在城墙上针锋相对,预备了“虚栅”,在楼橹上覆盖了“糠布袋”。“虚棚”与“糠布袋”类似于防护网、安全气囊一类的东西,金人的砲石打在上面,它们会起到缓冲作用,再落在战棚或者楼橹之上,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太原城中也有砲,所以没有还以颜色,是因为金兵在砲击之时,总是强迫了附近百姓做前驱。如果太原守军以牙还牙,势必会误伤大宋子民,所以守城宋军只有躲避一途。

  在砲击过后,金兵在粘罕的敦促下,开始跨越护城河。城上宋军见状,顿时箭如雨下,阻止金人渡河。哪知粘罕早有准备,推过了五十余辆攻城用的洞子车。洞子车,最早叫做轒辒车,“下虚,上盖加斧刃,载以四车轮。其盖以独绳为脊,以生牛皮蒙之,中可蔽十人”。洞子车分为平顶与尖顶两种,平顶的叫“木牛车”,尖顶的叫“尖头木驴”,“尖头木驴”的顶盖像屋顶,有两间屋子那么大,所以人们管它叫做“洞屋”或者“洞子”。宋军的箭无法洞穿牛皮和铁皮,奈何不得躲在里面推车的金兵。

  洞子车上载了“土木柴薪”,到了护城河边先将大木板柴薪扔在河中,然后用草垫、草席覆盖在上面,“置土其上,增覆如初”。数十辆洞子车来来往往,准备填平了护城河渡河攻城。王禀在城墙上看到,立即派人“穿壁为窍”,在里面准备好了火鞲(活塞、一种皮管式风箱)。等金兵在护城河中的柴草积多了,悄悄放河灯在水面,灯顺着流水缓缓流到了柴草附近,慢慢引燃了湿柴。王禀令人“鼓鞲”,火借风势“其焰亘天”,将柴草烧的一干二净,一举粉碎了金兵填埋护城河的企图。

  攻城的金兵人多势众,有突破护城河的,推了鹅车前来攻城。鹅车顾名思义就是外形象鹅的战车,据宋人陈规《守城录》记载,鹅车是一种破坏城墙的攻城器械,类似于饿鹘车,与现代挖掘机仿佛,是把顶端安有耙钩或铁铲的长木柄装在车上,操作时,利用杠杆的原理把城墙挖开缺口,给攻城的人开辟通道。为了保证攻城人员的安全,鹅车与洞子车一样上面也漫了生牛皮,外面用铁皮包裹了。并无定制,而是在攻城之前制作,参考城墙的高度,修造的略比城墙高,可以“向前瞰城头,向下附城脚”。

  鹅车是个庞然大物,虽然下面安装有轮子,但在攻城时,仍需要数百上千人推行。金军在城外赶制攻城器械之时,王禀也未雨绸缪的做了相应的准备——“于城中亦设跳楼,亦如鹅形,使人在内迎敌。王禀用绳索系了石块扔出去,绕在鹅车上部,众人在下面一齐发力拉扯,鹅车被拉倒前倾,无法前行。躲在里面的金军死的死,伤的伤,狼狈而逃。
  日期:2016-09-18 07:53:44
  金兵又推来了云梯、火梯攻城,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二丈余,中施转轴。车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等到了城近前,就打开飞梯,人从天而降攻城。金兵推着云梯、火梯进到太原城墙之下,蜂拥蚁附攻城。
  宋代太原城的规模虽然较从前小了许多,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丝毫没有降低,也没有其它城池可以替代他的地位。也正是这个原故,太原城建有羊马墙、护城河、瓮城、吊桥、马面等城防设施。
  马面、即马面墙,每六十步(宋制,一步约为一米五。也就是每隔九十米多一点有一座马面)立一座。墙体凸出于城墙外大约两丈(宋制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宽窄随地形变化没有一定标准,从马面墙两边可以看到城墙脚下。马面墙上都建有敌楼,突出城墙,正是为了与正城组成交叉火力,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
  羊马墙本来是坚壁清野时,城池附近人民暂时关拦羊马而得名。一般建在城墙外面,护城河的里面,距城墙三丈远的河岸上。如果修的太远,城墙上抛下的檑石等物就扔不过羊马墙,太近了,伏在羊马墙中的军兵就施展不开长枪。羊马墙高八尺,墙脚厚五尺,墙顶厚度为三尺。墙上每隔一段距离留一个孔眼,作为瞭望孔。当敌军兵临城下时,就派出小股部队进驻羊马墙内作为伏兵。金兵攻打羊马墙,必须先要填平护城河,就算是攻破羊马墙,也难以进入到羊马墙内。冲入羊马墙,就等于老鼠进了风箱两头受气。守城方从城上与羊马墙上两头进行夹击,檑石乱砸、箭如飞蝗,攻城一方根本难以立足。

  按照传统,在修建城门的时候,会在城门外修建瓮城。筑瓮城是为了保护城门,城池在建筑时常在城门外侧增筑一道城墙,形成半圆形如瓮状或方形的防御性附郭,这就是瓮城。
  瓮城与主城城墙一样高,出于防守的需要,瓮城的城门与主城的城门不能相对,不能直通。两个门呈九十度直角,从左或者从右面拐弯转角出入。北宋时称城门外半月型小城为瓮城,方形小城为方城,到了南宋则模糊了区别,统称为瓮城。

  有了瓮城,守城一方可以在敌人攻入瓮城之内,利用瓮城与主城之间形成的包围圈,痛击来犯之敌。保护最易受敌进攻的城门。
  按照宋制,在太原城墙外沿约六尺距离建有墙垛,墙垛高不过五尺,两个中间留一个垛口。两个垛口间留女口一个(女口,女头墙之间的凹口,又叫“雉堞”)。由于城垛低矮,难免不被攻城方弓箭射中。因此宋人又在城墙之上修筑有“鹊台”。“鹊台”高二尺、宽五尺。鹊台之上另建有高六尺、厚二尺的墙,鹊台之上一尺二寸的墙上,留方孔眼一个,孔眼宽一尺、高八寸;相距三尺的地方,再留一个相同的孔眼;在两个孔眼之间向上一尺的地方,再留一个孔眼。三个孔眼呈“品”字形,上面砌成平顶墙。方孔眼外本来就有一重墙垛,上面悬挂着篦篱笆(可以遮挡城外弓箭射中“品”字形孔眼),宋人在“鹊台”上紧靠平头墙,每隔四寸栽立一根(排叉木)木桩,每根的顶端都装有枪头或者刀尖,高出墙垛五六尺。木桩高出平头墙五尺,用细木横着绑夹三道或四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