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22节

作者: 阳光明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09 21:05:10
  第二章|||第三节:天子门生,初涉官场(上)
  弘治十二年己未,王守仁二十八岁,迎来了人生的第三次会试,这一年王守仁终于考中进士,“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
  二甲第七名相当于全国第十名,这个成绩也是足够傲人了,自此,属于王阳明的时代到来了。
  在这里必须重点介绍一下弘治十二年己未的这一场会试,因为这一场会试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上都具有浓墨重彩的地位。
  历史就是如此的巧合,这一年共同参加考试而且都史书留名的考生有五个人,分别是:王阳明、唐伯虎、伦文叙、柳先开和徐经,真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
  这一场的京城会试主考官便是饱学之士程敏政和李东阳,在这一场人才济济的会试中能够力压王阳明和唐伯虎高中状元的便是伦文叙。
  这一年的会试伦文叙和湖广名士柳先开并列榜首。主考官请皇帝面试,题名状元。当时恰逢中秋之夜,皇帝就让他俩以《明月》为题作诗。柳先开先写完:
  “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
  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
  表示这次殿试自己一定要独占鳌头夺取状元。伦文叙随后写道:
  “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
  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
  伦文叙的诗比柳先开的诗气魄更大,而且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皇帝连连称好,点他做了状元。
  伦文叙是明朝历史上广东省的第一位状元,在羊城、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地区拥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地位,由他引出的传说故事在广东民间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伦文叙老点柳先开》的广式传颂题材,与黄飞鸿,方世玉,洪熙宫,方唐镜,宋世杰,陈梦吉等一道,成为粤式电影广为引用的电影题材。

  而徐经呢,历史上的地位其实不高,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跟唐伯虎在这一年一同参加会试,历史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会试泄题案”便是发生在这一科会试,徐经和唐伯虎是首当其冲的两人。话说徐经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他却有一个好孙子,那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徐霞客。
  现在就说一说这“会试泄题案”,一般说法是,唐伯虎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
  这一年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
  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这已在别人心中产生怀疑;再加上此二人过于张扬,俨然摆出此次大考非我莫属的派头,有才华有名气却不懂低调;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这样说,就给平时忌恨唐伯虎的人抓到了把柄。
  一帮人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

  孝宗皇帝信以为真,十分恼怒,立即下旨不准程敏政阅卷,凡由程敏政阅过的卷子均由李东阳复阅,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
  徐经这个家伙骨头太软,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伯虎。
  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程敏政出狱后,愤懑不平发痈而卒。
  唐寅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
  徐经加梧塍后,闭门读书,并作《贲感集》以明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驾崩,徐经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举仕途。次年以慕司马迁的齐、鲁、燕、赵壮游为名,北上京师探听消息,但因科场失意后体质一天比一天差,不胜旅途劳顿,至京便卧病于永福禅寺,于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客死京师,归葬于江阴砂山。年止三十有五。

  一场“会试泄题案”改变了主考官程敏政、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江南才子唐伯虎三个人的命运,令人不胜唏嘘。
  在这里必须将王阳明和唐伯虎做一下对比,这两人是真真映照了那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从历史地位上来说,如果说王阳明是划过长夜的耀眼彗星,那么,唐伯虎只能算是流连于花花草草之间的一只寒萤。但后人眉飞色舞谈论更多的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却少有人知道,天下还有一个王阳明,后人经常用“世人皆知唐伯虎,而不知王阳明”来表达对王阳明不被世人重视的惋惜之情。
  唐伯虎生于1470年,王阳明则生于1472年,比唐伯虎小两岁。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唐伯虎是江苏苏州人,两人家乡相距不到200公里,都属江南。1529年王阳明逝世,享年57岁;在此6年之前,53岁的唐伯虎也离开了人世。
  两人都出身书香门第,也都少有大志、饱读诗书,从小就有才名,唐伯虎更被誉为“神童”。他们年轻时还都遭遇了同样的不幸:王阳明13岁时,母亲去世,20岁时爷爷去世;唐伯虎更是悲惨,20岁后,他连续遭遇父母、妻子、妹妹的相继去世。但两位江南才子,却走向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两人有没有交集,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就算没有直接的交集,两人的渊源也是极深。至少,他们彼此一定听说过彼此的名字。
  在那个年代,人生已经被设计好了:科举,入仕。唐伯虎对自己是颇有信心,他天资聪颖,16岁考中府试秀才第一名,轰动苏州城;29岁参加乡试,再获第一名,人称“唐解元”。

  王阳明要先知道唐伯虎。那是1499年—两人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年,两人都去京城参加会试。唐伯虎因为牵连进闹得沸沸扬扬的“泄题案”,从此绝缘仕途。事情闹得这么大,顺利考中的28岁的王阳明,不可能不知道唐伯虎这个人。
  可以确信唐伯虎知道王阳明,则是很久之后了。那一年,唐伯虎已经45岁。当时王阳明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唐伯虎则很可能就在被押解的俘虏队伍里。因为他参与了宁王的叛乱,尽管事先是不知情的,察觉宁王叛乱端倪后也装疯卖傻、甚至在街上裸奔,最终虽然是脱身了,但毕竟是有牵扯。当时的王阳明是平定叛军的首领,声名正如日中天,唐伯虎也不可能不知道他。
  两人在人生中也都遭遇了同样的大起大落,唐伯虎的表现,跟王阳明完全不一样。
  唐伯虎有一颗骄傲的心,你羞辱我,我就跟你对着干,绝不合作,他坚决不去干那个县衙小吏。唐伯虎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从此开始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王阳明被贬龙场,逃过刺客追杀,后来又在舟山遇到台风,差点命丧海上,但仍然去上任了。当时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闭塞落后,某一个晚上,习惯夜夜静坐深思的王阳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万古长夜,第一缕光,史称“龙场悟道”。在当时崇尚空谈的团团迷雾之下,王阳明的学说,如同黑暗中熊熊燃烧的火炬,散发着穿透力极强的光芒。人生的大磨难,别人强加的羞辱,却成了王阳明成为圣贤的最后一道淬火的工序。

  唐伯虎的晚年穷困潦倒,54岁的他临终时写下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6年后的1529年,王阳明病逝,他的遗言是: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就是不同的人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