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23节作者:
阳光明远 日期:2017-08-10 22:45:26
第二章|||第四节:天子门生,初涉官场(下)
根据明朝冯梦龙《王阳明先生出生靖乱录》中记载,王守仁在弘治十二年己未这一科会试中是取得了第二名的,殿试中如果能够正常发挥取得前三甲应该问题不大,但是王守仁殿试中发挥失常让伦文叙拔得头筹高中状元(历史上是否有湖广名士柳先开这个人还有待考证),王守仁只获得了全国第十名。
全国第十名就全国第十名吧,虽然略有遗憾,但是王守仁总算是一名进士了,也顺利的做了官,观政工部。
工部排在明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之末,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建设部,工部主要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可以说是上管皇家建设,下管植树造林。虽是六部之末,但是对想发财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肥差。
不过,王守仁一不缺钱、二不贪财,把他放在工部这个位置倒是非常合适,作为一个实习生,王守仁是干的热情似火、斗志昂扬。
王守仁同学一直都有统领军队、建功立业的志向,虽然现在在工部,但是王守仁却是“志不在此”、“身在曹营心在汉”,整天想的都是兵部的事情。
王守仁同学虽然不像我们现在有追星的习惯,但是在那个时代,王守仁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偶像的,这个偶像便是威宁伯王越。
王越(1426年12月3日 —1499年1月12日) ,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代中期名将、诗人。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首任三边总制,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成化十九年(1483年),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
明孝宗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弘治七年(1494年),复左都御史,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次年,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卒于甘州,年七十三,追赠太傅,谥号“襄敏”。
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军事统帅 ,他曾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其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有《王襄敏集》等传世。
终明一朝,国祚276年,文臣因军功而被封爵的只有三人,恰好这三人都姓王,三人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分别为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
王守仁在还没有考中进士的时候,就因为仰慕王越而梦到过王越赠送自己弓剑,俨然一副王越接班人的形象,可见王越在王守仁心中的超然地位。
就在王守仁在工部实习的时候,工部给了王守仁一个看似不美的美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项工作是给王守仁心中的偶像威宁伯王越督造坟墓(王越卒于王守仁中进士的前一年),这下可把王守仁给激动坏了。
“自己一定要完美的完成朝廷给下达的任务”,王守仁在心中暗暗的想着。
王守仁接到命令后,欣然赶往了王越的老家河南浚县,一路上为了表达对自己偶像的敬意,王守仁都是骑马前行,从来不用肩舆,有一次在上山的时候坐骑因为受到了惊吓把王守仁当场掀翻在地、口吐鲜血,但就是这样,王守仁也不愿意坐轿子,坚持骑马走完了从京师到河南浚县的遥远路程。不得不感慨,偶像的榜样力量真的是强大的!
王守仁一路到了河南浚县见到了王越家族子弟,也不急着督造坟墓的事情,反而是向他们请教用兵之法,王越一代名将,在家乡具有崇高的地位,其用兵之道也是广为传颂,众人便欣然跟王守仁分享交流起来。
而我们的工部实习生王守仁却现学现用起来,用兵法来武装给王越造坟的民众。
用的什么兵法呢?那便是春秋时齐相管仲的“什伍法”:“辅之以什,司之以伍,伍无非其人,人无非其里,里无非其家”,使“奔逃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不求而约,不召而来”。这个其实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地方民兵制度—团练。
王守仁不仅在日常工作上“驭役夫以什伍法”,而且在工作之余、休息吃饭的时候,一有空就驱演“八阵图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
能把“工部”的分内工作完全按照“兵部”工作的样子来做,王守仁对兵法的痴迷简直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就这样王守仁出色的完成了朝廷交给自己的任务,王越家族的人也是对王守仁的工作十分满意。虽然是朝廷命令,但是也毕竟算是自己家族的家事,为了表示感谢,王越家族的人为王守仁准备了金帛。这个算是变相的贿赂吧,要知道在明朝贪官的下场那可是很惨的,王守仁推辞不受。
王越家族是礼仪之家,只是感谢的方式选的不太对,因为王守仁不肯受金帛,众人也都知道王越是王守仁的偶像,一合计,便把王越生前所佩戴的宝剑给拿出来了,要转增给王守仁,先人遗物,更何况是名将王越的佩剑,价值之贵重,自不可言,怎可轻易馈赠他人,由此可见王守仁工作之“完美”,也由此可见众人对王守仁兵法的肯定。
这个情景跟王守仁在梦中的情景是多么的相似啊,威宁伯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自己也多么希望像威宁伯一样,戎马边关、建功立业,能得此先人遗物宝剑,以物明志,何其幸也!
“受之有愧、却之不恭”,王守仁在推辞之下欣然的接受了,也算是求仁得仁。
就在王守仁出色完成任务,回京复命的时候,这个时候边关又出事了,“时有星变,达虏猖獗犯边”,朝廷下诏求直言。
王守仁本来就“身在曹营心在汉”,吃着碗里面工部的俸禄,却时刻想着解决锅里面兵部的事情。这个时候工部的王守仁又做了一件看着好像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本着为边关防务情况的深深忧虑之情,王守仁上了一篇措辞激烈的《陈言边务疏》:
在奏疏中王守仁称“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为左右者内挟交蟠龙蔽壅之资,而外肆招权纳贿之恶。习以为俗,互相为奸。”如此描述,可谓入骨三分。
道偌大王朝竟没有识之士乎?当然有!但是“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直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世风浑浊,清浊难辨。
求救于谁?幸亏皇帝是位仁爱圣主,“以彗星之变,警戒修省,又以虏寇猖獗,命将出师”,而近日的边陲之患正是上天赐予的机会,革故鼎新、整顿边陲防务、进行彻底的改革的时机到了。
对此王守仁提出了八项主张:一、蓄材以备急;二、舍短以用长;三、减师以省费;四、屯田以足食;五、行法以振威;六、敷恩以激怒;七、捐小以求大;八、严守以惩弊。
八项主张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和军事,所言甚详、所虑甚深,所思甚广。
但可惜,“土木堡之变”让后来者对北伐噤若寒蝉,此时的大明朝早已失去了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奉行和平政策,采取积极防御抗战的战略。
二十八岁的王守仁沉浸在纸上笔尖谈论军事、政治的阶段,不知道此时的他有否想到多少年后正是自己亲自带领军队为明朝的稳定保驾护航,真正实践着自身的军事思想和政治信仰。《陈言边务疏》虽然过早的夭折,但是历史总会眷顾真正的圣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