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25节作者:
阳光明远 日期:2017-08-12 10:11:36
第三章|||第一节:求道九华,筑室四明(中)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死奇人?王守仁急忙寻找地藏洞,历经山难石险,终于找到地藏洞,看到有个老道士在那里酣然入睡、呼声如雷。
王守仁不敢打扰高人休息,便在高人旁边静静的等待,可是高人的睡眠质量实在是太好,王守仁等得有点儿不耐烦,见高人的脚丫子露在外面,于是开始揉搓起高人的脚丫子来。
高人被摸得很舒服,就醒了。看到身边突然多了一个人,大惊问道:“山路艰险,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
王守仁急忙回答,山路确实艰险,但我也确实是来了。
心诚则灵,于是二人开始慢慢熟络交流起来,这一位还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确实是一位高人,他跟王守仁谈论的都是最上乘的道,王守仁深感不虚此行,听得如痴如醉。
这位高人“备言佛老之要,渐及于儒”,谈论到最后做了一句总结陈词:“周敦颐和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啊,朱熹是一个很好的讲师,但是他的境界还没有达到最上乘!”
就凭这一句话,就证明这位高人是一位真正的高人,朱熹自不必多说,周敦颐是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提出“诚”是人的最高境界,通过去欲望、安静就能达到。程明道是理学二程之一,主张读书要穷理,理穷后,则一切都迎刃而解。
点评往圣,字字珠玑,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贵在领会,真高人也!
王守仁听到了这里,然后就回去了,回去之后始终想不明白这位高人为何如此说,既然朱熹未到最上一乘,那最上一乘又是什么呢?所以又上山去地藏洞找了高人两次,可惜和尚仿佛根本就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无影无踪了。
王守仁心中疑惑未解,大道未成,但是无奈高人已经不知去往何处,想起与高人交流高谈的场景,王守仁心中不胜感慨,有诗为证:
“路入岩头别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
高谈已散人何处?古洞荒凉散冷烟。”
九华山之游让王守仁同时吸取了两家的精华,对于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守仁在处理完公务并在九华山流连许久之后,终于回到京城,重新在刑部报到后,没有重要的工作。王守仁开始重拾旧好—写诗、写文章。
王阳明在京城多年,其人其名尤其在其高中进士后更是家喻户晓,当时文化圈里的很多牛人虽然不能说都跟王守仁是好朋友,但是彼此也大多惺惺相惜,比如李梦阳、乔宇、何景明、徐桢卿等,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畅销书作家。
一帮文人雅士也喜欢经常找个地方喝酒撸串、吟诗作对,王守仁每天都和这些人混在一起,诗写了一大堆。
而此时的北京正流行诗文复古运动,也是前文中所说的文人结社的一种,主要由“前七子”发起,前七子的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
李梦阳为官刚劲正直,敢于同权宦、皇戚作对,以至屡次入狱。最今世人震惊的一次,是他上书孝宗皇帝,历数皇后之父张鹤龄的罪状,差点为此送命;出狱后在街上遇到张氏,他仍痛加斥骂,用马鞭击落张氏的两颗牙齿。
何景明不仅是“前七子”之一,也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何景明一生为人耿直,凡是权贵不交,宦官不交。有一次权贵请他,没法拒绝,就自带马桶,座在桶上吃饭,以示自己的原则。只是何景明去世的时候还比较年轻,只有三十九岁。
七子皆为进士,负气节,多是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的人物。
李梦阳一帮人在京师复古运动搞得轰轰烈烈,那王守仁在这一场运动中处于什么地位呢?
其实国人喜好标新立异、盲目跟风,“文学复古”运动自古有之,韩愈、柳宗元便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不同时代的“复古”有着不同的意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