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26节

作者: 阳光明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王守仁的看法也是如此:“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
  王守仁决定暂时告别政治、告别文坛,于是便上疏皇帝,回家养病。
  日期:2017-08-12 10:12:34
  第三章|||第一节:求道九华,筑室四明(下)
  现在还是好好的说一说王圣人的身体吧,这就要重新说到王守仁十七岁结婚当晚了。
  当晚王守仁邂逅了铁柱宫的一位道士,道士正在冥想静坐。王守仁轻声呼唤,道士睁眼,看到了王阳明的那张瘦削的脸,略一震:“你的脸色有些问题。”王阳明脸色青灰,可能是从小竭尽思虑的结果,五年后,王阳明患了严重的肺病,一直伴随着他57岁短暂的一生。

  这个道士一是出于遗憾王守仁的身体,乃教之以“行导引术”,希望王守仁能够勤加练习、强身健体;二是感慨王守仁绝非一般之人,相见恨晚,所以在跟王守仁临别的时候还说到:“珍重珍重,二十年后,当再见于海上也。”
  王守仁从小身体素质就很差,二十二岁左右得了严重的肺病。当时还没有链霉素、青霉素等抗生元素,肺病几乎就是绝症,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呕血。不过,王守仁喜欢四处寻找活神仙,终于有个半神半医的人给他开了药方,每天需要吞服极少量的砒霜。王守仁脸色青灰,和他常年吃砒霜有直接关系。吃砒霜治肺病这个药方在民间被称为偏方,而这个偏方当时维持了王守仁的生命。
  得了肺病的人不能劳累,王阳明从来就没有不劳累过,尤其是在做了官以后,王守仁操劳过度,也确实需要养病。而王守仁向上级请病假的时候,明帝国境内虽然有江西的王武造反、琼州的少数民族造反等一大堆事,但王阳明这样的小芝麻官还远远不够上场的,所以,上级立即批准了他的病假。
  王守仁回到余姚老家,为了让身体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便在四明山上的阳明洞搭了个房子,摒弃俗务,专心修炼行导引术。
  因为洞在四明山之阳,故曰阳明,四明山山高一万八千丈,道经第九洞天也。为峰二百八十有二,其中峰曰芙蓉峰,有汉隶刻于石上,曰“四明洞心”。其右有石窗,四面玲珑如户牍,通日月星辰之光,王守仁爱其景致,隐居于此,因自号曰阳明。
  这就是王守仁之所以又叫王阳明的由来。
  而阳明洞本名叫阳明洞天,当地人称它为阳明洞,据说是大禹藏书或葬身的地方,也叫禹穴。清朝人神乎其神地说,阳明洞是一巨石,在会稽山龙瑞宫旁,《旧经》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也。《龟山白玉经》有云: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名阳明洞天,仙圣人都会之所。
  导引术是一种以肢体运动和呼吸意念相结合的养生方法。《庄子刻意》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现存最早的导引术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比较有名的是五禽戏和八段锦,道教里导引术众多,但都是以练形为主,对强身健体是有效的。
  虽然没有听说过行导引术能达到“先知”(能够真正达到“先知”的是静坐),但到家人认为它神通广大,修习成熟,不仅可以使人百病即祛,甚至能做未仆先知,做个预言家。
  王守仁修行行导引术,最开始的想法只是为了治病,但修习时间一长,还确实有了预知能力。
  一日,王守仁在洞中静坐,几个朋友来访,还没到山门,就看见他的仆人前来迎接。众人惊愕不已,此行事先并未通知,问明情况,原来是在山上静坐的王守仁突然睁开眼睛,对伺候他的仆人说,“赶紧下山去迎接我的朋友,一共是四位,他们是…”他的仆人立即下山,在半山腰碰到了王的朋友,仆人一查,果然是四位,问了名字,果然是王阳明所说的那四个人。

  仆人把这事告诉了王守仁的朋友,四位张大嘴巴,都以为王阳明快得道升仙了。一见面,四位朋友对王守仁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行导引术有一定的科学性,这是因为人本身就是有预见性的动物,就和蚂蚁能够预见下暴雨一样,只不过,忙碌之中,很多人没有时间静下来聆听这个世界和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什么都预见不到。
  王守仁修习行导引术的第一目的其实是保命,把病养好。他想不到的是,在来回调息、调心、排除杂念、收气、静坐之后,心静而明,居然能敏感地意识到一些问题。
  不久之后,王守仁便意识到了事情的原委,扼腕叹息说;“此簸弄精神,非道也 。”如此伎俩,怎可称之为“道”?从此绝口不再提自己有未仆先知的能力。
  就这样王守仁安静了好长一段时间,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人一旦安静下来便容易胡思乱想”,还没有悟道成功的王守仁也不例外,这个时候王守仁“遗世入山”的思想又出现在了脑海之中,“思脱离尘网,超然为出世之事”。
  但是王守仁又思考几天后,又觉得不能这样,因为他还有父亲王华,还有他祖母岑氏,“此孝悌一念,生于孩提,若此念可去,断灭种姓矣。此吾儒所以辟二氏。”
  于是王守仁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认识:儒释道三教之中,惟儒家为至正。
  乃复幡然有用世之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