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第10节作者:
执着的尘埃
在这段关于女娲补天神话的完整叙述中,我们看出,女娲是独自一人完成了拯救和重塑世界的重任,而且中间没有经历过任何失败和反复。
如果把这段记载同著名的大禹治水传说相比,很明显可以看出,对于女娲治水的过程表述比较简单,远没有大禹治水中那么多复杂的情节(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而被处死或流放,大禹接替父亲,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小腿上没有毛之类)。
换言之,女娲在这里的形象更加接近于“神”而不是“人”。
这样,《淮南子》就为我们追溯了一位女神的形象。
尽管《淮南子》成书于汉代,但其所记述的内容则表现出一个更为久远的时代对于女性的看法和认知。
在对女娲神力的认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比“人王”大禹更为有威力的角色,也更加接近于一个“女神”或者不如说是“女巫”的形象(炼石补天、斩断鳌足、杀黑龙等)。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之前所列的战国以前文献《山海经》、《楚辞》中都只有对女娲的只言片语,而汉代的《淮南子》中的这段神奇而完整的记载,究竟是出于汉代道家的附会演绎呢?还是包涵着上古社会真实的文化信息呢?
日期:2016-08-14 14:53:12
正文第十补续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长期认为女娲的形象在战国之前只是模糊的出现在《山海经》与《楚辞》当中,而最早详细记述女娲治水事迹的,便是《淮南子. 览冥训》;至于著名的女娲造人事迹,则见于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出现的年代更为晚近。因此很多当代神话研究者认为,女娲神话,肇始于战国术士的演绎,而发达于汉代谶纬之学发达之后,总之大部分都是后人的附会,而非记录了真实的上古历史信息。
那么,女娲的事迹是否就是战国以后方术士们的附会演绎?抑或其中仍旧包含有某些史前时代的真实信息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先从解读女娲的形象来入手。
女娲的形象如何?
东汉王逸的《楚辞.天问注》:“女娲人头蛇身”。
这是关于女娲娘娘著名形象的文字记载,他追溯了《楚辞》中所记载的女娲之形象。按照王逸的说法,《楚辞.天问》不是单纯想象的诗歌,而是有着图画的依据的:“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
可见,按照王逸的说法,屈原创作《天问》之时,实际上是根据楚国宗庙之内的图画来进行“看图说话”的,所以,女娲对于屈原而言,绝非仅仅出自个人想象,而是有着具体的形象可依据的。这个形象,按照王逸的说法,即为“人头蛇身”。
很可惜的是,笔者现在并不知道屈原究竟是受了那个宗庙图画的启发而创作了《天问》。但是,发现于湖南长沙的子丨弹丨库战国楚帛画,给了我们一个可以感知屈原所见之画像的感性认识。
上面两图即为子丨弹丨库战国楚帛中的图像,可以相信,同为战国人的屈原,也是在宗庙之中面对着这样的帛画,怀揣着对古代传说的想象与疑问,来创作他的不朽名篇的。
遗憾的是,笔者没有找到绘有女娲形象的图像。
但好在楚帛画中还有很大一段文字,其中提到了“女皇”。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女皇”就是“女娲”。
由于帛书原文颇有残缺,且不大容易读懂,笔者特引述学者吕微先生的翻译,为大家简单介绍如下:
创世之初,天地馄饨无形,风雨大水,伏羲娶女皇(女娲?)生四子,协助禹和契平水土,其时风雨震晦,洪水泛滥,九州不平,世界乱作,且尚未有日、月、四子(四时之神)乃立四至(即四极)以承天覆,并以步测时,其后又经过炎帝、祝融、帝俊、共工等人的多次整理,并为日、月之行,有了四时之分,才最终完成了创世工作。
注:以上翻译引自于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
日期:2016-08-14 14:56:11
正文第十补续二:
如果“女皇”即为“女娲”,那么帛书中所记载的伏羲与女皇的故事,就是流行于战国时代楚国的版本内容了。
通过上面引述的吕微先生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与汉代以后所流行的女娲故事不同,在这段表述中,虽然也讲到了治水,但绝非女娲所完成的,而是靠着四子大禹、契、以及炎帝、祝融、帝俊、共工等人的多次整理,才告成功。伏羲女娲的四个儿子,即四季之神则起到了辅助作用。
在这其中,女娲的作用基本没看见,她的身份只是伏羲的妻子,四季之神的母亲而已。
上图为帛书中所呈现的十二月神灵图像之摹本,最靠右手边的那一列即为春、夏、秋、冬四季神灵,按照帛书的讲法,他们时伏羲与女皇(女娲?)之子。
那么显然,长沙子丨弹丨库战国楚帛画所呈现的女娲故事与汉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不同。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楚帛中所记录的无疑是最迟至战国时代所流行的女娲故事,其很可能本自更早期的传说。而《淮南子》为淮南王刘安所主持编辑,淮南国同样属于战国时代的楚国故地。那么,但很显然,到了汉代,关于女娲的故事不仅比战国时变得更为丰富,而且女娲的神力也变得更为强大了,在治水过程中,她取代了大禹等人,独自一个就完成了治水伟业,成为人类世界的拯救者。
那么汉代版本的故事,是否完全出自于汉代人的演绎?还是另有原因?
我们可以暂时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我们的讨论。
为了将传说追本溯源,还是先回到楚帛画中的记录上来。
从帛书的记载来看,诸神治水之前,天倾地绝,世界的秩序已经崩塌,人类即将灭绝。而治水之后,世界得到拯救,人类生活回复到了常态之中。
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主题,属于神话中的“创世神话”或者是“救世神话”(二次创世)。
神话中出现的所有神灵和先祖,其实都代表了世界秩序的建立者而非破坏者,包括在后来神话中被演绎成洪水始作俑者的共工,在这里都是与大禹他们一样的救世者。
而根据饶宗颐、李零等学者的研究,子丨弹丨库楚帛书属于战国时代占卜用的“日书”。(据李零《中国方术考》饶宗颐《近东开辟史诗.序言》)
作为现代人,我们往往喜欢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而忽略了先秦时代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着巫术信仰的时代。上至君王,下到百姓,从迁都、战争这样的大事,到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这类的生活日常,都离不开占卜。而先秦人占卜的工具,就包括“日书”。
考古发现的“日书”不仅见于子丨弹丨库楚帛,《睡虎地秦简》中包括“日书”内容,还有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也出土了与之相似的“日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