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第12节作者:
执着的尘埃 今人不应以恐惧和厌恶的眼光来看待古人的仪式,这些仪式对于古人而言,是郑重而庄严的,所有的仪式都源自自古流传的神圣传统。
通过之前对楚国祭祀仪式的推演,相信大家已经可以想象得到,当屈原面对祠堂中的画像时,是怎样的感受和心情。
屈原是战国末期时人,他所记录的女娲,应该是反应着战国时代或者更早的春秋时代人们对于女娲的普遍看法。可惜的是,《天问》中涉及女娲的仅有寥寥数语,让人完全无法得知在屈原心中保存的女娲故事究竟如何。
在比较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通过《天问》中只提到女娲而没有提到伏羲的情况分析,说明战国时人不认为二者有关系。但是随着长沙子丨弹丨库楚帛书的解读,人们已经得知在战国时代女娲和伏羲很可能已经被视作夫妻了。
那么,女娲和伏羲一直都被人视作夫妻么?
我们再来看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记载。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普遍认为《山海经》也同样属于战国时代作品,但有学者通过对《山海经》中所记录的四方(东、南、西、北)及四方风同殷商甲骨卜辞中所记载的四方和四方风的对比,提出《山海经》很可能是反应了商代的记录(请参见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另可见清代学者孙诒让的《校山海经》)。
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么,《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记载的“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就很可能是商代后期甚至更早时代就流传的女娲神话,其必然也更接近于上古神话的原型。
日期:2016-08-14 16:49:09
正文第十二:
当然,由于神话在被记录下来之前,事实上往往存在更为久远的口传时期,任何一种神话,其产生的年代都很可能远远早于其被最终记录下来的时代,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将神话被记录的时间定位其产生的时间。(参看米尔恰.伊利亚德所著《宗教思想史》第一卷 第十页正文及注释,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因此我们也可以猜测,《山海经》中所记录的女娲神话,来源于更为原始的故事版本。
为了弄清女娲信仰的来源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母系社会”的信仰观念,我们有必要从现存最早的文献记录中开始研究。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山海经》中记录的女娲神话很可能保存了商代之前的原始信仰。所以,我们的研究就从这里开始: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人十,名曰女娲之肠(或作‘女娲之腹’),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简单翻译一下:有十个神人,名叫女娲肠,就是女娲的肠子变化而成神的,在称作栗广的原野上;他们拦断道路而居住。(译文来源:古诗文网)
很显然,在这则现存最早的女娲神话中,没有看到我们所熟悉的故事内容,诸如炼石补天、捏土造人、兄妹婚配等。
在《山海经》的记载中,我们看到的女娲最显著一个神性就是:她的肠子可以变化成为神人,而且是十个神人。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联想到那些后来出现的信息呢?
笔者可以想到的有:
1 肠子和蛇是具有形态上的相似性的
2 女娲之肠不只化为一个人神人,而是一下子就化为十个神人,这可以联想到捏土造人神话中“批量”造人的内容。
3 进一步的,笔者又联想到《楚辞.天问》中的那句“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关于这一句,可以理解为“女娲的身体可以变化多端,是谁创造了她?”很显然,《天问》中的这一疑问,与“女娲之肠,化为神”是存在着某种关联的,换言之,屈原的那句疑问,很可能就是关于女娲的肠子为何可以化为神人的疑问。这两处跨越千年的记载商具有某种承接关系,也可见女娲神话的延续性。
但是,女娲的肠子的这种神性,除了《山海经》外,似乎没有看到其它文献中的类似记载。
那么,《山海经》的这一则记载是孤立的么?
非也。
据晋代王嘉的《拾遗记》记载“孙坚母妊坚时,梦肠出绕腰,有一童女负之绕吴阊门外,又授以芳茅一茎。童女语曰:此善祥也,必生才雄之子。今赐母以土,王于翼、轸之地,鼎足于天下。”
这段记载的大意就是说孙坚的老妈怀孕孙坚的时候,梦见自己的肠子流出体外,绕着腰部(有点恐怖),一个童女背着她绕着吴城(今苏州市)的城门跑圈,又赐给孙妈妈一根香茅(估计和周天子祭祀中使用的白色茅草一个意思,象征着领地宗主权)。然后童女就告诉孙妈妈说,你的肠子绕出体外,这是吉兆啊,现在我把象征土地所有权的香茅赐给你,以后你的儿子和他的后人一定可以再南方称王称霸,鼎足天下。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来自于孙吴统治者自己编造的神话,目的自然是为了说明其统治江东是具有神意和合法性的。东汉三国时期谶纬之学极为兴盛,这种政治神话十分符合当时人们的社会信仰,对老百姓应该有很大的忽悠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里面提到的“肠出绕腰”就是“善祥”的观点,应该不是三国时代的首创,而源自于古老的民间信仰。
内脏不仅仅可以有神性,而且还可以作为祭品献给土地山神。比如《太平广记》中引述《续定命录》所载的一个故事 ,其中提到有猎人在山中猎到鹿之后,“先取其腑脏祭山神”。五腑六脏中自然就包括了肠子,可见在古人看来,动物和人类的内脏确实是具有神性的,且可以用来祭祀神灵获得福报。
通过上面的举例,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认为女娲的肠子可以变化为神人的观念,必然与古人相信肠子及其它内脏器官的某种神圣性密切相关。《山海经》中的记载绝非无稽之谈。
事实上,不仅是古籍中对于肠子的神性有所记载,这种古老的信仰甚至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在贵州省台江县的苗家村落里,苗民们时代制作大量精美的苗绣和剪纸艺术。在这些苗绣和剪纸中,包含着一类有趣的作品:一些动物或者神物的形象中,往往有着一条表示肠道或者内脏的线条,从身体前端一直到丨肛丨门处,用明显不同颜色的绣线描出。当地苗绣作者也承认,这些苗绣最早的作用都是用来祭祀,特意将动物的内脏或是肠道标出,是为了祭祀时突出这条肠子,以引起受祭鬼神的注意。苗绣作者这么做的原因,很可能就来源于古老的“肠道崇拜”信仰。
上图即为贵州台江县苗绣,可以清楚的看到,图中鸟类的肠道用明显的黄色线条绣出,一直通到丨肛丨门处,与其它部分的颜色明显不同,甚是显眼。
类似的形象也同样见于云南祥云大波那村出土的一座大型墓地,墓中随葬的铜棺上绘有双虎形象,其中特意画出了虎的肠道,另外,棺上的马和蜥蜴形象上也有双勾的肠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