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第13节作者:
执着的尘埃 由此可见,肠道信仰来自上古,源远流长,知道今天。《山海经》中的描述必然有着极深厚的民间信仰背景,很可能反应了女娲信仰的很早期形态。
以上内容请参见 刘敦愿《神圣性的肠道》——从台江苗绣到大波那铜棺图像。
有一点要注意到是,虽然《山海经》、《楚辞》和子丨弹丨库战国楚帛书都没有明确提到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在战国以前女娲就不被人们认为是人首蛇身的。
首先,在王逸的《楚辞.天问注》中明确记载有“女娲人头蛇身”,而且王逸又知道《天问》是来自于作者面对祠堂画像上的形象而有感而发的提问,所以可以合理的推测,王逸也是有可能知道或者说看到过原先楚国祠堂中的女娲形象的。
不仅如此 ,考古发现证明,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在上古时期就存在着“人首蛇身”的形象。只不过由于文字失载,我们无法确认其是否指的是女娲而已。
甚至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人首蛇身的形象。学者芮逸夫、刘渊临等人认为 ,这些形象就是汉代画像中女娲形象的基础和雏形。他们进一步推测,甲骨文中的“虫虫”形象, 就是根据伏羲女娲的形象来象形的。如果按照他们的观点,不仅女娲自身在商代就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形象,而且女娲和伏羲早在商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被视为配偶了。(此处根据 周祖谟《甲骨卜辞中的虫虫字》;刘渊临《甲骨文中的“虫虫”字与后世神话中的伏羲女娲》,转引自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
虽然芮逸夫和刘渊临他们的假说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以及前面所说过的胡厚宣在《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一文中对甲骨文与《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进行的比对考证,基本还是可以确认,对女娲的信仰,最起码可以上溯至商代晚期以前甚至更早的时代,因为一个神话要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同和普及,并被郑重其事的记载到卜辞中和祭器上,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的。这就可以让我们推测,在商代早期甚至更早的年代里,女娲信仰很可能已经成型。
至于说女娲“人首蛇身”的经典形象,则有可能也已经产生,但是当时女娲的形象仍然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天问》中的那句“女娲有体”可能就意味着女娲是可以变化成各种形象的,《大荒西经》中女娲的肠子可以化为神人,那么女娲自己当然也可以幻化万千形态,这都是很可能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山海经》、《天问》以及子丨弹丨库楚帛书中所提到的女娲均没有明确指向其形象。只有王逸在注释中说了一句。也许在汉代人看来,女娲只有一个正式的形象——人首蛇身,但是在战国之前的人看来,女娲娘娘变化多端,形象并不固定,所以除非特别需要,没必要专门指出其某一种形象来。
当然,这是目前笔者个人的猜测,还需要更多的证明才行。
日期:2016-08-14 16:55:50
正文第十三:
通过上面的简单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有把握的猜测,女娲的神话至少在商代就已经流行于中国大地,而女娲的早期形象则很可能是一个变化多端,且可以衍生出“神人”的女神。
这个形象,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女娲形象,应该来讲还是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的。那么,早期女娲的神性又意味着什么呢?这种神性又来自于怎样的更加原始的来源呢?
这些我们还需要继续寻根溯源,一探究竟。
学者杨利慧曾经指出,“女娲的较早形象, 比较明显的是‘化万物’的始母神”(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第五章)。
从《大荒西经》中的“女娲之肠”以及后世所传颂的捏土造人的故事来看,杨利慧的判断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在早期信仰中,女娲首先视作为一个“万物始祖”的形象来被先民崇拜的。这里的“万物”恐怕也不单单指人类自身,也包括对植物和动物所含有的神性。
事实上,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早期信仰中往往将人类自身的繁衍与其它动物及植物的繁衍看作是一体的,三者都是受到某个大神护佑着的。
现代人类学的研究发现,在流传至今的女娲信仰中,女娲娘娘除了被认为能为妇女带来子嗣之外,人们还相信她可以保佑庄稼丰收,六畜兴旺。由此可见,女娲信仰不仅被视为人类的始祖母,而且也是万物生长的护佑者。这种信仰,很可能指向了女娲最原始的神性——丰产神。
在《大荒西经》中,没有直接提及女娲是人类的始祖,只是她的肠子化为“神人”。神人和人类又是什么关系?文献中没有明言。
而在子丨弹丨库楚帛书中,女娲被认为与伏羲生育了“四子”。这个“四子”后来成为了创立四季的人。但是仅仅从帛书的记载中 ,我们难以判断这四子是人,还是神。但无论如何,在这里女娲只是生育了四子而已,绝非人类的母亲,很明显的,大禹、炎帝、契、共工这些始祖们肯定不是由女娲所生。
《淮南子》中说到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但是没有明确提及女娲造人故事。
一直到东汉的《风俗通义》中,才明确而完整的讲述了女娲捏土造人的故事。
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四则提到女娲事迹的早期文献:
在《山海经》中只提到了“化生”,也就是由身体的局部(肠子)化生出神人。没有提到补天。
在楚帛书中,是比较正常的生育,但生出来的也不是凡人,而是四季神。补天也提到了,但是不是女娲补的,而是大禹等一干人类始祖一起补,而且耗时很久,女娲的儿子们也只是辅助作用。
在《淮南子》中,明确提到只有女娲一个人补天,在战国时代是补天者之一的共工,到此时则变成了天塌地陷的罪魁。没有提到造人。
在《风俗通义》中,才是完整的表述了“洪水灭世,女娲补天,捏土造人”的故事。
从这些神话演变的轨迹来看,笔者认为随着历史的演进,女娲的神性在不断得以加强,到东汉时,女娲已经成为兼具二次创世神(救世神)和人类始祖双重特性的大神。也就是说,在东汉时代,对女娲的信仰达到了最高峰。
直到三国两晋以后,随着盘古作为开天辟地的始祖神和首次创世神地位的确立,女娲的地位开始衰退。
关于女娲在早期版本神话中的形象和神性,目前学术界争论还是很大的。
有些学者倾向于认为女娲信仰起源于很早的上古时期,而且在历史的早期就已经成为遍布中华大地的信仰。
也有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女娲同盘古、大禹本来都是南方苗人、彝人或越人的信仰,战国时被吸收到楚国,汉代以后才流传到中原和西北。
学者们各自引经据典,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典籍中找到自己理论的根据,对于考古发现和人类学证据,他们也都是各执一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