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第15节

作者: 执着的尘埃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20 09:52:58

  正文第十四补:
  从上周开始,笔者开始从个例分析入手,逐步展开对女娲神话的梳理。先进资料汇编和整理,然后再开始深入研究。
  个人认为,这个领域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古代文献上的相关记载
  2 考古发现报告
  3 现代口传的故事歌谣
  4 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报告
  5 神话学领域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

  6 有借鉴意义的国外类似领域研究成果
  这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我个人能力有限,只能尽力而为。而在神话研究领域中,对传世文献的使用必须要特别慎重,要仔细辨别才行。在下是法制新闻记者出身,喜欢以侦破案件的方法来研究学问。先把各种证据都摆在自己的面前,然后开始不同方法不同角度排列、对比、联想、分析、演绎………………
  文献中所反映的,绝非神话产生之时的面貌,而是反映了文献编撰者本人所处时代的风貌和社会心理。中国上古史,被层层迷雾所包裹,今人所见传世文献,可以被甲骨文和金文证实的其实并不多,倒是有不少被考古“证伪”了。再加上还有很多部分是现在的历史学者们硬把考古发现往文献上面靠,很多被历史学家认可的证明,考古学家又认为证据不充分。
  这还说得是周代的历史,至于说三皇五帝乃至于夏朝和早商时期的历史,那就更是云里雾里了,很可能最多也就是有个人名,具体事迹恐怕都是后人的衍生。
  特别是女娲,作为硕果仅存的大女神之一,流传至今的女娲形象其实都是出自于男权社会的文人之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女神崇拜的大部分特质,“那些微言大义的神话解读模式其实是一种误读”,“唯一能够重现神话中女性形象的途径就是史前考古学资料”。
  日期:2016-08-20 10:10:24
  正文第十五:

  要深入研究女娲信仰,很困难,因为直接可以追溯的最早记载只有《山海经》中的那句“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上周讲过,从《山海经》中的这处记载,笔者猜测女娲在商代及更早期的信仰中很可能是类似于盘古那种“尸化”类的创始神。
  所谓“尸化”,是指大神“死亡”后,其尸体分解为世界上的人类或者山川河流等。比如盘古死后骨骼化为山峰、呼吸化为云彩和风、血管化为江河。
  “尸化”信仰,说到底起源于尚处于狩猎阶段的原始人类。
  在百万年计的漫长人类演化历史中,狩猎时代的长度要远远超过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总合,并且在今天依旧在诸多民族中存在。
  而狩猎时代人类的基本生活形态是:捕获猎物——杀死猎物——食用猎物的血肉——食用猎物的骨骼和皮毛来打造棚屋和制造衣服。
  也就是说,狩猎时代的人类主要依靠从大自然中获取的动物(当然也包括采集到可食用野生植物)来维持生存。对于刚刚脱离动物状态的人类而言,食物和生存是最重要的信仰。狩猎者最早的“神”,其实就是猎物的化身。
  日期:2016-08-20 10:37:22
  正文第十五补:
  再说的直白一点,对于狩猎时代的先民而言,“神”就是用来“吃的”。
  关于这一点,在人类学研究者们所采集到的近现代狩猎民族的神话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美国著名神话学者米尔恰.伊利亚德在其著作中以来自新几内亚以外一个名叫“斯兰(Ceram)”的岛屿上的土著民神话为例,为我们展示了狩猎时代人们的神灵观念:
  “一个半神半人的女子海努维尔(Hainuwele)被肢解埋葬后,从埋葬她的地方冒出一些不知名的带块茎的植物来。这原初的谋杀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环境,因为它不仅引进了**和死亡,而且首次建立了至今仍在起作用的宗教和社会习俗。海努维尔的暴亡不仅仅是一种带有‘创世性’的死亡,而且还使得女神能在人的生命中,甚至是在他们死后继续存在。从女神身体中所长出的植物里获取养分,实际上就是从她的尸体中获取养分。”——引自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

  日期:2016-08-20 10:58:09
  正文第十五补续一:
  杀死神,并从神的尸体中获得食物以及其它一切生存所需,这就是狩猎时代人类最原始的信仰——血腥而实际。
  但是,人类毕竟不是单纯嗜血的肉食性动物。
  老虎吃了羊,绝不会对羊产生半点内疚,但是人不一样。
  大量对近现代狩猎民族的土著神话的研究表明,这些神话中包含着最早的“原罪”思想。这一思想远远早于《旧约》中所记载的那种原罪,并且——笔者猜测,土著神话中的原罪是亚当夏娃原罪的本源。
  这个原罪,是对和人一样由大地生养的动物植物的原罪。在上古的万物有灵论的人类看来,动物和植物都是和人一样有意识和生命的,那么,杀死动物和植物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的犯罪,但是对于人类而言,这种“犯罪”又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生存所必为的。
  于是,我们刚刚开始摆脱了蒙昧状态(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其观点和著作启发恩格斯产生了其名著《家庭和私有制的起源》)的祖先们开始第一次思考自己的原罪——杀死生命的原罪。
  作为自然之子,我们的祖先对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都充满着敬意,他们并不自大的认为人类比其他万物更高贵。这种朴素而高贵的思想在今天的狩猎民族中仍旧残留,在北美印第安人的狩猎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场景:猎人对着被杀死的猎物喃喃的念叨着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咒语,并将其骨殖隆重埋葬。
  这里忍不住插一句题外话:我们在好莱坞电影《阿凡达》中可以见到女主角对被杀死的动物同样做过类似的举动——《阿凡达》基本上是以北美印第安人为原型设计的星球,笔者在看这部电影时多次想到了另外一部经典迪士尼动画电影《风中奇缘》,两者在很多地方存在高度一致性,而《风中奇缘》正是以印第安公主(实际上就是酋长的女儿)博珂康塔斯为第一女主人公的,在历史上,十二岁的博珂康塔斯嫁给了英国殖民地詹姆士镇的首领,用以达成殖民者与土著的联盟。

  日期:2016-08-20 11:18:13
  正文第十五补续二:
  再回到刚才的话题。
  伊利亚德指出,正是因为狩猎时代人类对于杀死生命所负有的“原罪感”,他们“所有的重要活动,包括成年礼、牲祭或人祭、食人肉以及葬礼等等,准确的说都是在唤起、‘回忆’那件原初的谋杀”。
  伊利亚德在这里所讲的“谋杀”,指的就是对“神”的谋杀。因为狩猎时代的人类正是通过杀死“神”也就是自然造物来获得一切生存所需——神的最早形态,无一例外均为自然界的动植物,可见,人类最早的祭司崇拜对象,并非虚无缥缈之物,我们终日为生存所累的祖先们都是实际主义者,他们祭拜的不是别的,正是被他们杀死的动植物——这正是一切祭司仪式的最早来源——祭司是为了平息自然之神的怒火,献祭,特别是献祭活人,也许正是为了通过杀死“猎人”来与被猎杀的动物之间达成某种交换或平衡。也就是说, 人类通过杀戮从自然中获取,然后怀着负罪感通过献祭来向自然“赔罪”,并与自然达成妥协:人类继续杀戮,而自然接受祭品。猎杀——献祭——新的猎杀,正是这一模式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心理上达成了与大自然的妥协,从而心安理得的通过索取自然来获得自身的生存发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