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第17节

作者: 执着的尘埃
收藏本书TXT下载

  再看第二处记载,所谓“女娲有体”中的“体”并非作为名词用,而是作为动词,可以翻译为“体变”。整句话可以翻译为“女娲的身体变化多端,那么又是谁创造了女娲呢?”《天问》可以看做时屈原对于很多上古神话传说所发的一席感慨和疑问,因此可见,在战国晚期之前,中国人,或者至少是楚国人普遍认为女娲的身体是可以变化的。
  日期:2016-08-20 19:09:49
  正文第十七补:
  女娲的身体可以变化应该是比较无疑的,但是由于目前资料的限制,我们还无法看到更多的内容。
  再回头说说盘古。盘古死后化为天地间万物的神话是明显的“尸化”创世类神话。但是,盘古与女娲不同,他是男神,而且盘古信仰在华夏大地的确立远远晚于女娲,事实上,直到三国两晋时期,盘古才作为最主要的创世大神而取代女娲的地位。而这一取代可以看做是对早已确立的父权社会的一种呼应。
  尽管我们现在只能从《山海经》和《天问》中摸索到只鳞片抓的线索,但是笔者有理由猜测,在盘古作为创世大神之前,女娲有可能才是中华大地的创世大母神,而且很可能也是通过“尸化”方式来化生整个世界的。
  日期:2016-08-20 19:59:38
  正文第十七补续一:
  遗憾的是,我们目前还无法获得早期文献中关于女娲创世神话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其他民族神话中的女神尸化创世神话,也许会跟我们些许启示也未可知。
  阿卡德语写成的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 埃利什”,据认为是写作与公元前一千纪时的作品,是巴比伦史诗中最著名的创世神话。
  在史诗的开始,首先叙述了最初的世界和诸神的出现。当世界初始之时,天地尚未分开(和盘古开天地之前的情形类似),只有淡水河咸水组成的原始海水。淡水神阿普苏和咸水女神提亚马特是最早的神祇。两位大神生育出拉赫穆(男神)和拉哈穆(女神),拉赫穆和拉哈穆又生育了包括安沙尔(即天神)和基沙尔(即地神)在内的诸神。诸神的家族不断繁衍增多,吵吵闹闹,让阿普苏和提亚马特不胜其烦。

  结果,无法忍受的阿普苏决定杀死后代诸神,不幸的是他的计划被智慧之神埃阿看破。埃阿使用咒语(埃阿会使用咒语,拥有智慧,这一形象是典型的祭司阶层形象在神界的表现,反应了创造这则史诗的祭司的观念)使阿普苏沉睡并杀死了他,并在阿普苏的身体上(即水中)建造了自己的宫殿。
  这里要注意,很多人将阿普苏死后的这一个结果误解为世界已经完成创造,其实不然,阿普苏死后,天地尚未分开,世界仍让是被大水环绕的混沌状态。
  接下来,史诗开始记述阿普苏死后的诸神大战。咸水大女神提亚马特决定杀死诸神,为丈夫报仇。她不仅制造出了大量的怪物,还让她勇猛无比的儿子金古(Qingu)代替丈夫的地位。在提亚马特和金古的猛攻之下,诸神节节败退,天神安努不得已提拔埃阿之子,年轻的马尔杜克神(马尔杜克为巴比伦神话主神,巴比伦城的守护神,略等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马尔杜克被诸神奉为主神后,打败并亲手杀死了大女神提亚马特,并将提亚马特的尸体劈成两半,上半身作天,下半身作地。此时,天地才真正被分开,之后,马尔杜克又用提亚马特的器官构成了世界万物(比如史诗中写到:“从她的眼睛里流淌下来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至于人类的诞生,则是较为低级的创造。马尔杜克的父亲埃阿使用金古的血制造了人类来为神服务。
  “埃努玛. 埃利什”为祭司集团所创造,它虽然采用了古老的神话主题,但是却到处显示出与祭司版本的《旧约.创世纪》中相类似的那种阴沉沉的悲观格调。在史诗中,作为初始大母神的提亚马特,其创造物却都是一些可怕的怪物,这显现出该史诗的产生背景,应该是在比较晚近的父权时代。但无论怎样,从“埃努玛. 埃利什”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原始大母神是如何通过被杀戮和“尸化”来创造世界,这一过程与笔者在前文所介绍的开始自狩猎者时代的先民信仰无疑是相统一的。

  日期:2016-08-20 20:07:43
  正文第十七补续二:
  如果把《大荒西经》及《天问》中关于女娲的记载与史诗“埃努玛. 埃利什”中关于提亚马特大女神的记载对照来看,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点相似性的——女娲的身体可以变化万端,而提亚马特的尸体则可以化生为世界。

  笔者相信,如果我们可以发掘到更多关于女娲神话的早期记录,很有可能会发现女娲和提亚马特一样,都是“尸化万物”的创世大女神。当然,目前这些还只是猜测,需要更多的证实才可以。
  日期:2016-08-21 17:01:14
  正文第十八:
  昨天为大家介绍了“尸化”女神神话以及笔者关于女娲早期信仰中可能也曾包含“尸化”创世神的内涵。但现存文献除了只鳞片抓的记载外,还看不到多少文献上的证据。事实上,汉代以前的女娲神话基本不存在文献记载,因此,仅仅靠文献记录来还原女娲信仰的路径目前是走不通的。
  为了继续追本溯源的研究女娲信仰,笔者需要借助更多的证据才行。这就涉及到了本帖开头笔者所提到的“四重证据法”,
  “四重证据法”,是由叶舒宪为代表的神话学研究者们在2005年左右正式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四重”:第一重证据为现存的传世文献,比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第二重证据为后世发掘出土的古代文献,比如古本的《道德经》、汲冢史书等等,还有甲骨文和金文等,也可以算作第二重证据;第三重证据是民族志方面的田野研究,如民谣、民间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第四重证据则是指考古新发现的实物,比如出土的钟鼎器物、陶器、图画、纹章、服饰、建筑等等都可以算作第四重证据。当然,这里的“四重”区分法只是一个总的原则,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日期:2016-08-21 18:08:35
  正文第十八补:
  由于笔者在撰写本帖的过程中,会大量使用叶教授提出的“四重证据法”,因此在进入我们下一步的分析研究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行为大家介绍一下“四重证据法”:
  实际上,“四重证据法”并不能说完全出自叶教授等学者的创造,相反,它是建立在千百年来学人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所产生出来的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所以,为了理解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我们需要从头开始梳理一下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传统国学研究方法是以经学为核心的一种“诠释经典”的研究方法,说白了,其实就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一种文人游戏。每个“大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那些“微言大义”的文献做出不同的解释,不需要实证,不需要检验,基本上就是谁的嘴巴大就听谁的,如果几位大佬争执不下,那就最后就是大家都听皇帝的——帝制时代的“经筵”其实就是皇帝本人直接参与到经典解释的过程中,用皇权来“规范”学问,比如最著名的《白虎通》,就是由东汉皇帝“钦定”的对经义的解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