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第23节作者:
执着的尘埃
日期:2016-08-28 22:05:48
正文第二十补续一:
笔者之所以将上面所说的这种观点称之为“朴素的神话历史主义”,是因为持这种观点的先哲和普通大众们都是从自身所处时代的“理性主义”出发来质疑和解释神话,还有的网友是通过学校里教给他们的“社会发展原理”,套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来解释神话,比如之前回复我的那位“鲜虞”网友。
应该说,这些完全是一种自觉自发的理性主义行为而已,并没有经过多重证据的检验。因此笔者称之为“朴素的神话历史主义”。
而作为一种学说的“神话—历史学派”就不是这么简单朴素了。但是笔者认为他们的基本出发点还是和孔夫子以及一部分天涯网友们一样,都是基于现代人的理性主义观念。在本帖中,笔者将其称为“科学的神话历史主义者”。
“科学的神话历史主义者”所主张的“神话—历史学派”的研究方法是严谨的、实证主义、历史的,重视对神话古文献和古语言的研究,善于利用考古发掘成果。针对神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以及所呈现出的不同版本均有详尽的研究。这一学派的学者大多都是皓首穷经的研究者,善于对各类文本文献和出土文物进行比对分析,并能够从文献文字上的蛛丝马迹追本溯源,找到神话的最早版本,并进而推断其产生的形成时间和演变轨迹,如同给神话编订了“编年史”,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神话。
“神话—历史学派”的奠基人为德国古典学者卡尔.缪勒,其学说的主要追随者包括了厄尔文. 罗德、爱德华.梅叶、马丁.尼尔森等众多神话学大师。就中国而言,以郭沫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都可以看做是受到缪勒学说影响的学人,广义的来说 ,他们也基本可以划为“神话—历史学派”。
日期:2016-08-28 22:36:50
正文第二十补续二:
对于神话—历史学派而言,“假如神话的一种原型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出现,那么这就意味着神话反映了特定的历史变更,诸如部落的迁移、城市的冲突、朝代的更替等,这是一种历史性与普遍性的研究,相关的工具是文献学与年代学,具有一种实证主义的色彩。”——引自王倩《20世纪希腊神话研究史略》
按照该学派奠基人卡尔.奥特弗里德.缪勒的观点,神话必然含有“真实的”和“理想的”成分,神话对于缪勒而言是一个“历史性与想象性的结合物”。而作为该学派的后起之秀,马丁.尼尔森则批评他的前辈将神话中的两大类别“神祇神话”与“英雄神话”混为一谈,按照尼尔森的看来,“神祇神话”源于人类对于自然力的想象,而“英雄神话”则起源于历史事件。
应该说,尼尔森的这种看法与国内目前相当一部分学者和一般大众的观点比较接近。比如我们中很多人也将“女娲补天”看作是对陨石雨等一类自然现象的神话想象,或认为大禹治水仅仅是对于先民部落英雄领导下的伟业的神话性表述。当然,神话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国内对于其理论的研究程度目前还赶不上西方,因此本帖目前还是以介绍西方学人的观点为主,必要时也会讲到国内的相关观点。
总之,“以尼尔森为代表的历史主义者对神话的阐释模式,其实是在神话中寻找一些历史事件的影子”。
“这类学者对神话文本的分析纯粹在文字层面进行,神话的各种异文被放在一起加以分析,而忽略了每一个神话文本的异质性,对神话的分析缩减到对其年代与类型的考察,最终导致了神话的历史化。”——以上两段文字均引自王倩《20世纪希腊神话研究史略》
总体而言,神话—历史学派的学者们对神话的解释中医药呈现出三大特征:
一,善于使用第一重证据(传世文本)和第二重证据(出土文献)来做文字上的寻章摘句,通过文字的比对来进行神话解释以及神话版本的顺序排列
二,重视神话中所“蕴藏”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并以之与历史事实一一对应
三,不考虑神话本身所蕴含的深层蕴意,对所有的神话的解释都带有一种简单粗暴的缩略化倾向。
对于神话—历史学派的缺陷,正如美国著名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所批评的那样,“一旦神话诗歌被当作传记、历史或科学来阐释,神话就被杀死了。”——引自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
日期:2016-08-28 22:48:19
正文第二十补续三:
应该来说,神话历史学派的这种学术困境之所以产生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
前文讲过,神话历史学派的产生,实际上就是源自人类发展过程中以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代替原始的神秘主义的必然结果。
这种思潮最有力的支撑,实际上就是近代以来用以支撑西方列强四处扩张的实际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其在哲学领域强调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将人文科学当做自然科学一样的标准来要求;而在社会学领取则采用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做法,将人类社会看作是不断以“先进”取代“落后”的线性发展结果。
笔者认为,这种思潮错误的最大根源,就在于她倾向于忽视人类精神本身的复杂性,将人的精神世界忽略不计,而只考虑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物质上的因果关系。
日期:2016-08-28 23:26:55
正文第二十补续四:
面对这种学术困境,神话历史学者们也在做出新的考量和改变。如果说德国人卡尔.奥特弗里德.缪勒尔创立了神话—历史学派,那么同样来自德国的沃尔特.柏克特则极大的发展了这一学派。
在柏克特看来,神话,并非是对一系列具体史实的简单追溯和演绎,神话叙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故事”,而是具备了一种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大环境下、与特定族群相关联的文化真实性。比如说,笔者在本帖中所提出的“尸化神话源自于狩猎时代的杀戮原罪恐惧”这一观点,其实就是将“尸化神话”作为一个脱离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记录”的神话母题,安放在狩猎时代这一“文化大背景”中寻求一种解释。也可以说,笔者的这一做法跟柏克特的思想有一些共通之处,但是笔者提出这个观点,主要还是应用了神话仪式学派的主张(关于神话仪式学派后面会专门介绍)。
不管怎样,在对神话的解释中,柏克特是以“文化的真实性”取代了历史学派传统的“历史的真实性”。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这已经不是对神话的“历史事件还原”,而是在寻找神话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
尽管经过柏克特的改造,神话历史学派通过与结构主义学说的调和,将神话视为一种具有示范性的行为模式来解读,但究其根本,柏克特仍旧是主要通过“历史”的角度来解释神话,他与尼尔森的区别,仅仅在于他是从“文化大历史”的角度来解释神话,而尼尔森等人仅仅是站在“文字小历史”的角度来解释神话。不论如何,柏克特并未彻底摆脱实证主义阴影下的历史主义神话观,仅仅关注于神话的起源和演变,而对神话自身的特征,柏克特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