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第30节作者:
执着的尘埃
但是作为水神的应龙为何又要杀死同为水神属的蚩尤和夸父呢?笔者正是因为应龙杀蚩尤并夸父之后不能返回天庭,导致大旱,所以在民间信仰中应龙同时又具备了“旱神”的属性,于是就和水神属的蚩尤和夸父产生了“矛盾”。
但如前所述,这并不能让应龙的“水神”属性消失。事实上,从《春秋繁露》的记载来看,直到汉代,人民还是普遍将应龙作为“善神”对待的,求雨之时多作“土龙”之形状以祭祀之。
事实上,从神话信仰的发展来看,越到后世,附会于某个神祇之上的“神性”就越多越复杂,往往还会有些彼此矛盾之处,大抵是因为各地方对于同一神祇的信仰不尽相同,而彼此交流之后往往合而为一,待到记录成文字,就更是多有穿凿附会之处,所以我们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且要取其大者。
好了,搞清楚了应龙,再回头来说女魃。
其实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应龙“不得复上,故下数旱”,而女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这两处记载明显有着相似之处,因此笔者推测,与应龙一样,女魃原本在天庭之时也是水神属,因助黄帝伐蚩尤而降落人间无法返回天庭,遂导致大旱,久而久之则转为“旱神”,并成为与水神属的蚩尤对立。笔者认为与应龙一样,在先民信仰中,女魃先是发生了由水神而旱神的神性改变,继而才被附会上了大战水神蚩尤的故事。
但与应龙不同的是,女魃在民间信仰中似乎完全成了“恶神”,后世典籍记载她秃顶、两眼长在脑门上,外形的丑陋代表了其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日期:2016-09-03 23:16:48
正文第二十六补续:
搞清楚了应龙以及女魃的神性转变问题,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看女娲神性的复杂性了。
前面讲过,在先民的信仰中,很多神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附会到某个重要神祇身上。在这一过程中,先民们往往因为附着在神祇身上的某个特定传说,或是祭司集团给出的某一个解释性神话,而将某种信仰附会给这个神祇,以增加其神性。但神性“增加”的最大原因,还是出自于对神祇原有主要神性的衍生。
比如女娲,她原本是化万物的创世神,因为这个神性的缘故,自然就具备了人类母亲神和“丰产神”的性质,先民们不论是为求得子孙繁盛,还是为了求得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都会祭祀女娲。另外,由于具备“母亲神”的属性,很多地方性民间信仰中,女娲还被自然而然的视为“儿童的保护神”。比如,青年学者徐芳在山西洪洞县候村所采集民俗样本时就发现,当地老百姓相传女娲娘娘为了防止老鹰叼食小孩,发明了一种叫“枷”的护身符,以保佑孩子顺利成长。此地小孩在12岁之前都要带着这种护身符,直到12岁之后,举行当地特有的“烧枷”仪式,才能够去除。这类第三重证据是古代信仰在当今社会仍旧不失活力的最好证明。
日期:2016-09-03 23:23:39
正文第二十六补续二:
正因为女娲神性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看待她的“止雨”神性时,就不能因此而简单的将其视为“旱神”。
事实上,作为原始大母神的女娲, 其自身原始属性中就带有植物丰产神的性质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原始大母神之共性。
正如马丽加.金芭塔丝所言,原始大女神“她是所有生命的创造者,人类、植物及动物源于她,又复归于她”。
作为原始创始大母神的女娲,笔者认为她不可能具备单纯的“旱神”的角色,因为无论是狩猎时代还是农耕时代,代表着“少雨”的旱神都不可能被作为大母神来被崇拜。
日期:2016-09-04 00:16:22
正文第二十六补续三:
事实上,女娲不仅不太可能是“旱神”,她倒很有可能具备“水神”的属性。
要说明这一点,让我们从地四重证据入手,先来看看几幅图片:
上图为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仰韶文化陶盆,上面有蟾蜍与鱼的形象。
蟾蜍者,又称蛤蟆,古称“虾蟆”。按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中反复出现诸如“取五虾蟆,错置社之中”这样的记载,可见,在汉代,人们仍旧在祈雨时使用蟾蜍。
而临潼姜寨陶盆的出土,似乎说明了至迟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境内的先民们就开始崇拜蟾蜍,很可能,这是一个始自石器时代而一直延续下去的古老信仰。
那么,石器时代的先民崇拜蟾蜍也是为了祈雨么?
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让我们先把视线拉伸至整个世界的范围内,看看到底有多少民族存在着蛙类崇拜。
“蛙和蟾蜍在每年春天的定期出现,以及它们与人类胎儿的极度相似,都进一步强化了它们与再生的联系………………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也常常强调图式化的蛙,被简化成一种象形符号的蛙和蟾蜍成了一个M形符号。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5000年的温查文化和提萨文化………………在一个很大的时间跨度内,蛙或蟾蜍的形象……。不仅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欧洲和安纳托利亚地区(即今土耳其),而且出现在近东、中国和美洲。埃及人崇拜青蛙为赫克特女神,认为她是一切存在之母。”——引自马丽加.金芭塔丝《活着的女神》
日期:2016-09-04 00:38:48
正文第二十六补续四:
马丽加.金芭塔丝进一步指出,赫克特与希腊神话中的女神Baubo相关联,而在现代欧洲语言中,有些方言使用bau活着bo来作为蟾蜍、女巫的词根,这就从语源学角度为蛙类崇拜找到了现实依据。
不仅如此,在印度,“巨蛙”背负着整个宇宙,“在吠陀教诗歌中,青蛙是因春雨滋润而受孕的土地的象征…………。《梨俱吠陀》中献给青蛙的诗中这样结尾:‘但愿青蛙保佑,在我们挤奶的时候,奶汁源源不断,如有成千上百的奶牛,但愿青蛙延长我们的生命。’”——引自让.谢瓦利埃主编《世界文化象征辞典》
正如金芭塔丝所说:“在履行死亡和再生女神的职责时,主要以蟾蜍的形象出现”。可见,在世界范围内,蛙类都是原始大母神的一个重要变体,或者说,蛙类就代表了原始大母神本身。
现在在把视野拉回到国内。
先看看这两幅图片:
上面两幅均为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的马家窑文化陶器,上面均为青蛙的图案。但要注意,青蛙顶部那个圆圆的部位不是青蛙的脑袋,而是太阳。这两幅图片所寓意的是青蛙将要吞食太阳。
日期:2016-09-04 01:09:24
正文第二十六补续五:
为什么青蛙要吞食太阳呢?
再来看一则土家族的创世神话《张果老、李果老制天地的神话》:
张果老去早造天的时候,地上被洪水淹没。于是张果老就造了二十四个太阳,昼夜不停的照着大地。没想到惹恼了青蛙,它跳到地上仅剩的一颗马桑树上,把二十二个太阳一个都吃光了。正当它要吞食剩下的两个太阳的时候,被观音菩萨看见。观音很生气,拿起棒子去打马桑树。所以才形成今天的马桑树很矮小并且扭曲着身子。而青蛙也就不能再去吞食太阳了。因为太阳是个姑娘,她对观音说:“白天大家来看很羞愧。”观音就给了她五根缝东西的针,并对她说:“若是有人来看你,就用针来扎他们好了。”这样才留下两个太阳,白天出来的叫“太阳”,晚上出来的叫“月亮”。——引自叶舒宪《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