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全面解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的一种尝试(草稿帖)》
第31节作者:
执着的尘埃
这则神话有着明显的解释型神话的特点,它解释了马桑树为什么那么矮(可参见前文所列黄镇山所讲述的汉族神话),也解释了太阳和月亮的来历。
从这则神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青蛙与“太阳”是对立的,就如同女娲看起来是和“水”对立的一样。
如前所述,青蛙(或蟾蜍)具备原始大母神的特征,也就是说,蛙类崇拜与对女娲的崇拜是一致的。更有学者猜测,“蛙”与“娲”为同音假借关系,女娲也就是“女蛙”。对此猜测,笔者仍持保留态度,但无论如何,蛙崇拜是属于大母神崇拜的一种,这个看法应该还是可以成立的。
由此笔者想到,同样作为原始大母神,蛙和女娲所担负的主要责任是什么?
是负责万物的正常生长,生生不息。所以,大母神的对立面,必然包括一切“反常的”因素,或者说是一切不利于生命繁衍的“灾异”,它们都是生命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是大母神的对立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24个太阳,还是滔天的洪水,都符合“生命的对立面”的特征,那么作为大母神的蟾蜍或是女娲,自然要与之搏斗,以完成其“拯救世界”的使命。
其实笔者在前文中就曾提到过,无论是大洪水还是很多个太阳,其实都是祭司集团用来指代人类世界(对先民来说其实就是本氏族)所面临的一切灾难或者浩劫,洪水和太阳只是隐喻,不一定是实指。
日期:2016-09-04 01:25:50
正文第二十六补续六:
当然,随着信仰的不断发展,最早的神话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特别是春秋战国以后,由于以文字为载体的世俗的士人文化逐渐替代了旧的祭司文化,神话原先的含义也就逐渐消失了。
但是伴随原先神话所产生的崇拜仪式依然顽强的延续着,因此也就产生了新的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说,蛙崇拜到了后来,很可能也就越来越具备比较单纯的祈雨性质,而早先的大母神的性质不再被父权时代的人所理解和介绍自然也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而女娲崇拜要好一些,大母神的性质还保存到了汉代,但是从《世本》所言女娲为涂山氏女且为大禹之妻来看,女娲的神格也是一再的跌落,她的“止雨”属性不断被强化,以至于因此被婚配给了同样治水闻名的男性人祖大禹,但在另一方面,女娲的创世大女神的性质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和贬低。
但无论如何,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即绝不能把女娲视为“旱神”之属,其“止雨”神性不是因为女娲是能“止水”的“旱神”,而是因为女娲是制止一切威胁生命繁衍的灾害的大母神,不论这种灾害是什么,只要危害到了世间人畜草木的存在和繁衍,女娲娘娘责无旁贷是要来拯救世界滴!
日期:2016-09-04 01:27:49
今天写了好多内容,感觉很累,但是可喜的是笔者对于女娲信仰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明天继续更新,祝大家晚安!
日期:2016-09-04 10:34:50
正文第二十六补续七:
昨晚太累忘记了,这一小节还需要首尾呼应一下:
这一小节开始时,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不论是传世文献中的女娲神话,还是民间遗留的女娲信仰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女娲与水神属性的神祇呈现一种对立关系。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笔者在本小节中利用了包括第一重证据(《论衡》、《春秋繁露》、《山海经》等)、第三重证据(《山海经》和《春秋繁露》所记载的古代民间祭祀应龙和蟾蜍的习俗、土家族《张果老、李果老制天地的神话》等)以及第四重证据(仰韶文化陶器上的蟾蜍)在内的多重证据,经过比对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女娲与水神属的对立性,并非因为她是“旱神”,而是因为作为原始创世大母神,女娲天然的与一切可能导致世界“毁灭”的灾异都是对立的,“大洪水”要灭世,女娲自然要与之对抗。
在本节分析中,虽然遗憾的缺少了第二重证据(出土文物),但是前文提到过的《子丨弹丨库楚帛书》中所记载的女娲生育四神以助禹、契治水,也可以算作是一个较远的旁证吧。
这也是笔者首次全面利用“四重证据法”来检验古代神话信仰以及神话理论的一个常识,必然有很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网友体谅。后面如果有了新的发现,我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的。
日期:2016-09-04 11:49:59
正文第二十七:
又到了为大家介绍神话学理论的时间了。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自然神话学派”。
“自然神话学派”产生自19世纪末和到19世纪初,当时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西方的兴起,以德国格林兄弟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者们大力发掘和整理欧洲文学中的民族文化根脉,特别是在德国,当时同时兴起的浪漫主义和比较语言学早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德国学者。
正在这一大环境的推动下,到19世纪下半期,西方,特别是德国已经拥有了神话研究的新生机。
在这个大背景下,麦克斯.缪勒(请大家注意与前文提到的历史学派奠基人卡尔.缪勒相区别)作为自然神话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站到了神话学界的前台。
日期:2016-09-04 12:05:19
正文第二十七补:
麦克斯.缪勒在其《比较神话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神话的核心和神祇本身大多是太阳的象征。他的理论基础就是有名的‘语言疾病说’。”——引自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
缪勒的学说包含两方面的理论支撑,即“语言疾病说”和“太阳神话说”。
“语言疾病说”得自于19世纪蓬勃发展的印欧语言比较学。比较语言学第一次指出了古梵文与希腊语、拉丁语以及近代欧洲语言间的密切关系,正是由于这一发现,才直接导致了缪勒“语言疾病说”的提出。
“缪勒认为,在原始共同语中没有抽象词汇。每一个表示抽象概念的单词最初都有具体的涵义,远古的人们在创造这一类词汇时,总要把它们和具有某种能力、某些特点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它们为了用语言表达像‘春’、‘夏’、‘天’、‘地’、‘白天’、‘黑夜’这些概念,不得不赋予这些词汇以个别的性质、性别或其他特征。‘在我们的谈话里是东方破晓,朝阳升起,而古代的诗人却只能这样想和这样说:太阳爱着黎明,拥抱黎明。在我们看来是日落,而在古人看来是太阳老了、衰弱了或是死了。在我们眼前太阳升起是一种现象,但在他们眼里这却是黑夜生了一个光辉明亮的孩子’”——引自麦克斯.缪勒《比较神话学》
日期:2016-09-04 12:17:06
正文第二十七补续:
缪勒进一步指出,最初,古人只是用诗化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眼里的自然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词语被人们淡忘了原本的隐喻,脱离其原意的词语却继续存在着,为了解释这种古老语言,一种新的涵义便被附会其上。“缪勒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对古老语言中的这些词义性别、多义词、同义词以及诗的隐喻等特性做出了错误的解释,神话便应运而生了。”——引自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