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28节

作者: 阳光明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14 18:39:29
  第三章|||第二节:寓居西湖,主考山东(下)
  王守仁回到京师,销了假到刑部报道,继续当他的刑部主事。
  不久王守仁的用世之志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弘治十七年甲子,王守仁三十三岁,这一年的秋天,已经小有名气的他得到巡按山东的监察御使陆偁邀请,到山东主持选拔举人的乡试。
  陆偁(1457年-1540年;偁读作:chēng),字君美,浙江行省宁波府鄞县(今鄞州区)人,一说,慈溪人。陆偁算是王守仁的半个老乡,虽然现在的王守仁只不过算是司法部的一个小科员,按照资历是不能服众的,更何况山东此地乃是儒家的大本营,孔子、孟子的故乡,但是陆偁深知王守仁的才能,聘请王守仁主持山东的乡试,一再对山东方面强调说王阳明是个人才,王守仁自然也是欣然前往为国家选拔人才。

  齐鲁之地,圣人之乡,年轻的王守仁摩拳擦掌,丝毫不敢懈怠,从后来王守仁所作的《山东乡试录序》可见其此次选才的激动兴奋而又紧张忐忑于一斑。
  “山东,古齐、鲁、宋、卫之地,而吾夫子之乡也。尝读夫子《家语 》,其门人高弟,大抵皆出于齐、鲁、宋、卫之叶,固愿一至其地,以观其山川之灵秀奇特,将必有如古人者生其间,而吾无从得之也。”
  “又况夫子之乡,固其平日所愿一至焉者;而乃得以尽观其所谓贤士者之文而考校之,岂非平生之大幸欤!虽然,亦窃有大惧焉。夫委重于考校,将以求才也。求才而心有不尽,是不忠也;心之尽矣,而真才之弗得,是弗明也。不忠之责,吾知尽吾心尔矣;不明之罪,吾终且奈何哉!”
  但是最终王守仁的选才是“斯无愧于是举,无愧于夫子之乡人也矣。”那作为主考官,王守仁出的题目是什么呢?且听慢慢将来。
  第一道便是“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通俗的意思就是“打工仔凭正道给皇帝做事,如果皇帝遵从正道,那就炒了皇帝的鱿鱼。”
  孔子当年就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但是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诸侯割据,礼崩乐坏,周天子地位朝不保夕,僭礼之事随处可见。
  到了战国,形势更是每况愈下,孟子同学桀骜不驯,以其浩然之气说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路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所以儒家的原教旨是反对愚忠的,“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特别是孟子,周武王杀了自己的主子商纣王。孟子说:“什么?我听说的却是周武王杀了一个民贼。”
  但是现在可是大明朝,放在明朝,这句话是很犯忌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非常反感孟子,把孟子恨得咬牙切齿,派人删节《孟子》一书,“民贵君轻”也就过过嘴瘾罢了,你难道还真的很傻很天真的把它当真了?
  实际上,明朝的皇帝们对士大夫是最狠的,根本就没有把这些士大夫当人看,廷杖就是最好的证明,众目睽睽之下,把士大夫的裤子褪下,然后用粗而沉的棍子在屁股上上下翻飞。

  可是,明朝的士大夫又是最贱的,坚守理学的人一般都自律甚严,具有高洁的人格和凛然的正气。但是理学这玩意有人当敲门砖使,也有人坚信不疑,但后者要么成为“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花瓶,要么极端固执、偏激。皇帝是流氓,明朝的士大夫非要让流氓变成文质彬彬的君子,不惜屁股开花。
  王守仁不顾自己所处时代的背景,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真实目的不得而知,估计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吧,毕竟自己曾经上疏了言极剀切的《陈言边务疏》,但是石沉大海,孝宗皇帝根本就没有鸟他。
  第二道题目是“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意思就跟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差不多。这道题目相对于第一道温和了很多,估计是给自己的领导看的。但能也能够体会得到王守仁对于这些莘莘学子的殷切教导、谆谆之言。
  第三道题目,是关于道家和佛家的,这个就跟王守仁自身的经历和私心有关了,估计是王守仁虽然已经大致领悟了两家之言,但是自己呢还没有完全消化,想听听山东仕子的高论,以给自己解惑。王守仁想知道这两家之言古已有之,天下信奉之人比肩接踵,我们作为儒家读书人应该怎样去看待和选择性的信奉这两家之说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估计最后王守仁也没有听到什么高论,不然以王守仁著作之丰,肯定会在自己的语言文字中留下只言片语。
  王守仁亲自出题,“其策问议国朝礼乐之制:老佛害道,由于圣学不明;纲纪不振,由于名器太滥;用人太急,求效太速;及分封、清戎、御夷、息讼,皆有成法。”亲自选人,“是省全录,皆出先生之手”,而山东方面对于这位年轻的主考官,也给与了极高的认可,“录出,人占先生经世之学。”
  最终选出的山东此次乡试的解元是穆孔晖,而穆孔晖也因为这一段经历成为了王守仁的学生。
  穆孔晖(1479~1539)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成为解元后的第二年弘治十八年(1505)就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南京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

  后来穆孔晖在南京做官时,恰逢王守仁也在南京任兵部尚书,他又亲聆王守仁讲学,成为王守仁心学的热心拥戴者和心学在山东的第一个传播者,一生著述颇丰,对稍晚兴起的山东王学学派学者有重要影响。穆孔晖的学术思想基本上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把心学与佛学中的“顿悟说”结合起来,被认为是“学阳明而流于禅”。他反对程朱理学所宣扬的“天理至上”等观点,认为程朱理学多流于空谈,并不能反映儒学的真谛。他认为,心学的精华应是“空”和“寂”,如果掌握了心学,则能“随应随寂,如鸟过空,空体弗碍”,外物就不能给人以干扰,也就能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

  在山东主考完毕,王守仁又发挥了自己借公务之变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优良习惯,爬了泰山。《全集》中收录了王守仁此次在孔孟之乡的“山东诗”六首,其中有五首《登泰山》(另外一首是《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王守仁在泰山没有进行太多的求仙问道的行为,此时的王守仁已经没有了“遗世入山”的思想,一心想着建功立业,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从《登泰山其五》便可见:
  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
  置我有无间,缓急非所赖。
  孤坐万峰颠,嗒然遗下块。
  已矣复何求?至精谅斯在。
  淡泊非虚杳,洒脱无蒂芥。
  世人闻予言,不笑即吁怪。
  吾亦不强语,惟复笑相待。

  鲁叟不可作,此意聊自快。
  这首诗明确表达了王守仁对当下的不满,自己本该是济世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世人却不理解我的大志向,不是笑话就是“吁怪”,“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虽然“孤坐万峰颠”,但是坚决不跟此种人为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