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1-18 14:11:19
于迈说历史之《五代十国:最乱的乱世》
【第七十四节 郑重声明】
“百万之师”的风声既已放出,吃过些墨水的黄巢君自然不屑于以往起义军“霸王硬上弓”式的莽夫做法,而是一边以温柔攻势分化各路藩镇,一边以霸道总裁式的口吻向这些“上身墙头草、下身地头蛇”的节度使们郑重声明:“东都洛阳与京师长安都将被我承包了,就连那龙椅之上的李儇小儿也不例外。诸君若敢拦我去路,就休怪黄某人断了你们的活路!”
声量震耳,吓得笔者出了一身冷汗,俄而想起,黄巢所说之原话乃是:“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诸位最好老老实实地呆在自己的地盘上,不要做任何有可能触犯我军军威的蠢事。现在我军即将进攻洛阳,希望各位大佬识趣点,等打进长安,我保证只追究李俨小儿及其核心领导层的罪过,决不会找大家的茬儿)。”
以黄总裁之语对应黄将军之言,意思倒也勉强说得过去,只是“龙椅”二字略显突兀。
诸君若问我:僖宗所处之晚唐难道已有“龙椅”这一说法?我只能回答: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
凡事先言普遍,再言特殊。既已说到“龙椅”,就不得不从寻常之“椅子”谈起。
“椅子”一词在唐代始见,最早称之为“倚子”。最早提及“倚子”的记载约在八世纪末。
目前所知纪年明确的椅子形象,发现于西安唐玄宗时高力士哥哥高元珪墓的墓室壁画中,时间为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不过高元珪墓室壁画中的这种高脚靠背椅子,在当时最准确的叫法,应称之为“绳床”。
绳床的原型应是起源于西方的高脚靠背椅子,确切说起源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一带……早期绳床的椅面部位用藤条或丝绳编成,四足不像胡床(折叠凳)那样交叉着地,而是像今天的椅子,四足直接落地,有靠背可倚。绳床传入中国,最初是在僧侣之间流行,至唐代出现在世俗社会中的情况,初唐末年以前仍未之见,至唐武周末年以后始渐增多。到了中晚唐,又有皇帝使用绳床的例子。譬如唐玄宗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唐穆宗李恒一次在紫宸殿接见文武百官时(商议册立太子之事),便是坐于“大绳床”之上。
因为绳床有靠背可倚,所以逐渐有人称这种床为“倚床”;倚床后来推广到民间,椅面的制作材料就不再局限于蒲团类垫子(而是)扩大到金属、竹子、木头等,所以渐渐脱离了“绳”字……(这时的)“倚床”从外观上与僧人所坐之“绳床”相比,已有很大的改观,后来被称为“倚子”。
又因“倚”与“椅”谐音,而“倚子”多以木制(“椅”,原为树木之名),故以“椅子”取代“倚子”来作为这一类坐具的称呼也就顺理成章了。
九世纪末的中国,既已有椅子之实,又有椅子之名,以“龙椅”指代僖宗臀下之坐具,不知诸君认为可否?哈哈,其实还不如“御坐”(御座)二字来得妥帖。
日期:2017-01-19 13:02:53
于迈说历史之《五代十国:最乱的乱世》
【第七十五节 围援打点】
在黄巢一番宣传和恫吓之下,不少藩镇都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宗旨,纷纷关起门来当起了宅男。对于极少数油盐不进的藩镇,黄巢一不做二不休,火速分派多路义军逐一敲打,自己则率领大军直接进攻东都洛阳的东南门户汝州。如此一来,那些表面上效忠于唐王朝的藩镇,要么迫于压力而不敢增援,要么疲于应战而无力增援,黄巢拿下汝州之后再取洛阳,便有如探囊取物。跟“围点打援”(抽出部分兵力围困据点,而使用主力部队来打击前来救援据点的援军)正好相反,黄巢的这种分兵攻打沿路可能存在的有实力的援军(使之分身乏术),而主力部队直接攻取目标据点的作战方法,且不妨称之“围援打点”。
而就在黄巢一路凯歌高奏之时,湖南境内的一些盗匪也趁机作乱,攻陷了战略要地澧州(今湖南澧县),刺史李询、判官皇甫镇等大小官吏皆被杀害。《资治通鉴》在记述这件事情时,还补了一个小故事,大意如下:参加进士考试而二十三次落第的皇甫镇,深感前途黯淡,澧州刺史李询却独爱其才,征用他为判官,大小事务皆由其辅助处理。不久后,贼匪来袭,攻陷了澧州城,仓促之间皇甫镇只得随着人潮一起往外逃。出城后,皇甫镇逢人便问:“刺史脱难了没有?”在询问多人无果之后,终于有人答道:“刺史现在已经落于贼人之手了。”闻罢,皇甫镇不禁嚎啕大哭:“我受李公如此厚待,就算逃走了,又能到何处!”于是回到贼人处,和李询一同就死。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一月十日,东都洛阳奏报:黄巢大军即将压境,局势危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