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癸酉,同盟于新城。”这次盟会,大概是赵盾的一个高峰,毕竟开始联合诸侯面对楚国北进的事实。
魯文公十五年冬十一月和魯文公十七年,趙盾兩次與諸侯盟於扈地,涉及到齊國和宋國的弒君事件。
鲁国史官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這兩次盟會也都沒有排列諸侯順序,但晋国赵盾主盟基本可以確定。
这两次盟会,起因都涉及到弒君;趙盾主盟之后兴师动众打算出兵讨伐弑君者,但最后却通通演变成“取赂而还”的闹剧。因此古人就此發表評論,說趙盾“志已無君,故置弒君不問”;即使在當時,也有很多诸侯认为晋国这两件事太不着调,其中鄭穆公就公開倡言:“晉不足與也!”
趙盾主盟,雖然有靈公幼弱不堪政事的事實在,但是趙盾藉此機會,多次側身諸侯行列,與各國諸侯並列的感覺,必然會讓他志得意滿,躊躇四顧。
然而趙盾主持盟會的期間,卻是晉國的地位一落千丈,晉國霸權的喪失也近在咫尺,雖然確定逆轉的的標誌性事件尚未發生,但是內囊也都上來了。
赵盾却不在意,他对出席各种盟会的热情有增无减,頻頻在國際亮相,频频侧身诸侯行列,也令各國君臣只知有趙盾不知有靈公,不論大小事宜,不但國內要看趙盾的臉色,就連國際間,也要看趙盾的臉色;赵盾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日期:2016-09-13 08:15:13
闲话春秋晋国赵盾敢不敢弑君
不是榜样,但是样板
然而最能鼓励赵盾不臣之心的,当然还是当时的大环境。
在赵盾生活的时代,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是“乱臣贼子”弹冠相庆的时代。司马公说,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亡国一般都是重大的国际事件,但是弑君,则属于八卦: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最轰动最有吸引力的传闻,就是这些弑君故事。
从赵盾记事开始,就不断有弑君的故事传来。赵盾回国之际年纪大约18-19岁,这个时期,那些弑君故事对他的刺激不可谓不强烈!到他成年,这些故事仍然如影随形,不绝于缕。
单从晋襄公在位时期开始,赵盾已经“参加工作”以后,天下传来的被弑的国君就有功勋赫赫的楚成王(626BC,鲁文公元年);只做了两个月国君的齐子舍(613BC,鲁文公14年);宋襄夫人看不上的宋昭公(611BC,鲁文公16年)等等。
赵盾还没有完全陷入困境的两年前,609BC(鲁文公16年)这一年,竟然发生了三起弑君事件:齐国齐懿公,鲁国太子公子恶,还有一个小国莒国的莒纪公。
甚至包括周天子,也多次遭遇叛逆和驱逐。
这些故事作为八卦传播的速度和热度,和马蓉出轨宋喆事件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赵盾来说,这些故事别有含义,那是一种煽动性。
还不仅如此,赵盾所处的晋国,同样是弑君故事连台上演的大舞台。
晋国内战的67年,就是一个不断弑君的时代。晋穆侯的两个儿子,由于名字含义的因素,就演变成争夺君位的旷日持久的内战。成师一系的子孙,前赴后继,一共弑杀了五位晋君(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驱逐了一位鄂侯,直到把晋文侯仇的子孙弑杀殆尽!这是不是一个弑君者团队夺嫡夺位成功的“励志故事”?
晋文公流浪期间,晋国权臣里克杀掉了骊姬和晋献公的儿子夷齐;忠于晋献公的大臣荀息遵照自己对献公的承诺,再把卓子立为国君,用以对抗里克,结果卓子再度被里克弑杀!
甚至连流浪十九年之后要回国的晋文公,也必须在“高粱”弑杀晋怀公以后才能入主晋国。
弑君,在当时的天下简直是家常便饭。
不过有一点赵盾是非常清醒的,就是这些弑君行为,多半是国君自家人内部人干的,属于国君家族内部的“整合行为”:有希望继位的人认为“资源配置不合理”,希望通过“资源整合”,让自己这个“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换一句话说,在这个特殊时代,就连弑君都要讲身份。一般人你是没有资格弑君的,如果一定要参与这个“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整合”结束,你还是会被作为“无效资源”被整出局外,你什么也得不到就属于万幸,搞得不好还会作为“整合成本”被人宰了。
不过,赵盾注意到有一个特殊的人物,这就是里克。里克是晋国大臣,他没有继承国君的可能性,他也很清楚这一点。而且他是在当初背叛了申生之后,隐忍了很久才决定出山做这一单“资源整合”的,所以,弑君以后,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原来打算要请重耳回国遭到拒绝,不得已求其次,请回了公子夷吾,这就是晋惠公。
里克弑君应该给赵盾很多启发和教训。
里克的结局也不好。不过看起来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与继任国君晋惠公的关系。晋惠公也算是雄主,只不过是在计算上更多地倾向于只管自己,因此他与里克之间的矛盾迟早会爆发。里克如果对晋惠公有所了解,也许能够避免他的自杀结局。
如果能够很好的处理与继任国君的关系,里克会不会很愉快?
赵盾看着天下的乱象,想象着里克的如果,在自己身处困境茫然四顾的时刻,却觉得可能会有一线希望,打破困境冲出重围,再次开创一个新的天地。
日期:2016-09-14 08:41:45
闲话春秋晋国赵盾弑君的准备
“你说里克?晋惠公杀里克的时候,里克有句话你应该还记得?”
“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这是后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最早版本。
但是上面的质问,是认为我在对待赵盾弑君这个问题上,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偏颇。
我确实不想介入关于赵盾是否弑君的争论,毕竟这个争论进行了2700年,至今尚无定论。那些和我的观点相同的不去说了,进入本世纪,就有一篇《“赵盾弑君”发微》(作者吕庙军)的文章,完全站在赵盾一边,试图系统地替赵盾辩解。本世纪还有一本新书《春秋晋国赵氏研究》,在涉及到这个问题时,依然模棱两可,只是把不同观点摆出来,对赵盾是不是弑君者并没有给出结论。
2700年来凡是研究左传的人几乎都绕不过去这个话题,因此看起来这个话题是无法终结的。这就是我不愿意介入的原因。但是我也同样绕不开,因为我的观点已经很清楚,那么不同意我的看法的人,必然要问,赵盾弑君?如你所说的依据何在?
其实并不难回答。我们现在正在搞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如果我们把现代法学的一些观念引进到这个两千多年的话题里,就会发现问题真的可以迎刃而解。很简单,所有犯罪尤其是杀人案件,侦查过程中一定要问动机和效果:
谁有杀人动机?谁享受了杀人之后带来的好处。
左传和中国传统思维没有这样的思考角度,就难以解释赵盾是否弑君,一旦引入了这个动机和效果的概念,我们发现这个问题豁然开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