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春秋趙氏滅族》
第14节

作者: 山高水深ht
收藏本书TXT下载

  赵穿刺晋灵公这一组案件中,我们找不到赵穿的杀人动机,我们甚至没有看到赵传享受到杀人后带来的好处。
  我们再来看传说中的“晋灵公刺赵盾”,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晋灵公的杀人动机,但是他能不能得到杀人后带来的好处?是一个永远的未知数。
  只有赵盾,他既有杀人动机,也享受了杀人后带来的好处。
  简单,再简单不过了。所以2700年来的各种推测分析辩论辩解,都变得毫无意义。赵盾就是弑君凶手,就是他费尽心机安排了这个千古疑案。

  费尽心机
  我们看到了赵盾的困境,也看到了赵盾弑君的动机,还看到了赵盾做出的力量对比,也了解了赵盾不臣之心在逐步滋长,那么赵盾弑君即将开始了吗?他马上就要行动了吗?
  不,还没到时候!赵盾何等样人,已经在晋国政坛历练了十五年,要办这么大一件事,怎么可能如此鲁莽,怎么可能容忍不准备充分?
  首先,赵盾不想让自己卷进去。因为如果有了弑君这样的责任,就是大事了,至少无法在国际间走动了,甚至连执政中军将也干不成了。所以,弑君凶手绝对不能是他。
  这样,他就必须找到能够替他杀掉晋灵公的人,我们都知道了,这个人是赵穿。但是我们不能知道的是,赵盾是如何对赵穿交代、嘱咐和安排的。我们甚至也不知道,赵盾这些安排和交代,赵穿会不会漏出口风。稍有不慎,赵盾的安排就有漏洞。
  赵盾还需要设计出脱身方案,要证明自己是干净的,自己必须不在场,最好是很多人都能证明自己不在场。

  可是有个难点,如果弑君并不顺利,或者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完成弑君的安排,赵盾如何在第一时间赶回来?也就是说,得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并且在最快时间通知他。
  因为如果不能在最快时间赶回来,选择新君的权力和控制弑君凶手的工作,很可能就会被其他人抢走。这就要有一个非常可靠的联系人,不然这个联系人就能把赵盾的整个阴谋和盘托出。
  非常大的危险还有,从赵盾逃离现场开始的这一段时间,有没有人会发动政变,和晋灵公一起主持政局,甚至宣布赵盾是叛国罪人,以至于赵盾成为晋国的通缉对象?如何在赵盾逃亡期间控制政局?帮助赵盾控制政局的人,也很重要。
  更重要的还有,继任国君会不会配合自己,不提任何条件就赶回来就任国君?如果继任国君不配合的话,这个烂摊子如何收拾?这就需要事先与选定的继任国君反复沟通,做到彼此信任。做工作的人是谁?
  如果直不楞登就把晋灵公杀掉,一定会有人替晋灵公喊冤叫屈;所以比较好的情况,应该是晋灵公要杀自己,自己选择逃亡,再由赵穿弑君,就会显得更加合情合理,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
  怎么才能让晋灵公来杀自己,自己又不能被晋灵公杀掉?
  必须首先挑起晋灵公对自己的不满直到仇恨,必须让晋灵公忍无可忍来杀他,只有这样,他才能逃走才能离开弑君现场,才能给出“不在场”证据。
  所以,在动手之前,赵盾必须完成:1他与晋灵公的矛盾,不能由他来挑起,必须是晋灵公主动挑衅;2真正杀死晋灵公的人绝对不能是他赵盾本人,而是别的人,是他能够指挥动也愿意杀死晋灵公的人;3赵盾必须有不在场证明;4继任国君必须完全配合,愿意继续做傀儡。
  只要这几条还没有落实,赵盾就不能出手!
  日期:2016-09-15 07:44:57
  闲话春秋晋国赵盾弑君之“刺赵”
  前面我们讨论了任何人打算犯罪,都要有动机;任何人打算杀人,都会设计自己的脱罪过程。赵盾弑君也不例外,如何让自己站到一个有利位置?如何把弑君设计成自己是无辜的?于是,左传的记载就提供了发生在晋灵公被杀之前的针对赵盾的“刺杀”。
  左传详细描述了晋灵公两次打算刺杀赵盾的情节:第一次是派出杀手,第二次则是利用宴请赵盾的时机。
  但是,晋灵公为什么要杀赵盾?他的杀人动机在哪里?左传在这个问题上却交代的很不清楚。
  按照左传的字面意义,就是晋灵公杀了厨师之后,被士会批评;士会轻描淡写的看待整件事,认为只要晋灵公改了,仍然是个好君主,况且“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辅佐大臣的责任也很重要,有点暗讽赵盾没有尽到责任的意味。
  然后就只有三个字,晋灵公“犹不改”。
  就像我们在前面分析的那样,为了证明晋灵公是一个无道之君,如有不可饶恕的恶行,为何不公布?为何不把比“雕墙、高台弹人、杀厨师”更加恶劣的行为记载下来?左传根本不交代他干了哪些坏事,就下了结论:“晋灵公不君”;只有“犹不改,宣子骤谏”,就开始要杀人!
  我们来看看“宣子骤谏”。士会说了一大篇,不但振振有词,说的晋灵公哑口无言,低头认错,还让这一篇儿说辞千古流传;可是赵盾的劝谏内容是什么?有哪些?都没有交代,于是,晋灵公就要因此杀掉赵盾了。
  左传给出的晋灵公的杀人动机如下:“晋灵公坚持不改正错误(不知道什么错误),赵盾比较激烈的劝谏(不知道什么内容),引起了晋灵公的杀人动机”。
  这样的杀人动机,是不是很奇葩?当然如果真的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就要杀掉执政大臣,那也可以证明,晋灵公确实是一个无道之君,这件事也能作为第四个证据,来证明“晋灵公不君”。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这样的杀人动机能够成立,晋灵公为什么只针对赵盾一个人?勸說批評了你兩句,就能讓你反復安排刺殺批評者?難道除了趙盾,就沒有別人批評你了嗎?真正批评劝谏的人是士会,只有士会,才是针对晋灵公的问题提出了改正的办法。晋灵公为何对赵盾的骤谏深以为“患”,对士会的长篇大论却一点也不“患”?
  晋灵公的杀人动机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还有讨论的必要。
  然而,接下来的刺杀赵盾故事,就更奇怪。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这个故事,描写了杀手奉命来到赵盾家门口,打算干掉赵盾。结果竟然看到了令他感动的一幕:赵盾已经早早起床,端坐在办公桌前,准备早朝的文件。

  这个杀手不太冷,不像晋文公遇到的那位寺人披,不管君主的命令是什么,都全力以赴;这个杀手被赵盾勤勤恳恳的形象感动的一塌糊涂,竟然不敢上前行刺,相反退缩在一个角落里开始反思:
  原来赵盾是这样的一个好人啊,这样的人可是咱们老百姓的福气啊,杀了这样的人,才是不忠;不执行晋灵公的命令就是不信,面对赵盾和晋灵公,我是一个不忠不信之徒,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