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愚蠢到完全不会利用大势,愚蠢到选择自己力量最单薄的时候去做不自量力的事?这还是那个“非晋之急也”的晋灵公吗?还是那个看见士会来批评就赶紧认错的晋灵公吗?
他能够清楚地看到“晋国之急”,难道看不清属于自己的“灵公之急”?
日期:2016-09-18 06:32:28
闲话春秋晋国赵盾弑君之刺赵
晋灵公的杀人动机不明确,他选择的杀人时机明显不智;他杀人的力量与对手相比太悬殊,但是左传说,他就杀了,而且一次不成又安排了第二次。
赵盾的反应也很奇怪的。当他遇到锄霓这个杀手的行刺未遂之后,居然什麼事都没有做,既不追查兇手,也沒有懷疑靈公,而且没有做任何反击和准备:当初得知阳处父被杀,得知先克被杀,赵盾的反应何等及时有力,何等果断干脆!这个一点没反应的是赵盾吗?
“晋灵公第一次预谋杀赵盾”就这样被赵盾搁置,被左传搁置,被不少读者搁置。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这应该是在锄霓被赵盾家的大槐树杀掉之后不久的事。
第一个感觉,是赵盾缺心眼了。晋灵公刚刚派了锄霓来杀你,你难道忘记了?就乐呵呵前往赴宴?这明明一次不成再来一次的节奏,赵盾却毫不知情的前往,赵盾得了健忘症?读者们都提赵盾捏一把汗,赵盾却如同找死的傻逼欣然前往还一屁股坐下就胡吃海塞,酒过三巡,还没打算停箸?
任何一个读者都会提出以下的提问,究竟第一次的鋤霓刺殺有沒有發生過呢?這個有仁有義的鋤霓究竟是不是靈公派出的呢?趙盾是不是被人刺殺過一次呢?左傳描寫的趙盾難道是白癡?
第二个感觉是赵盾的信息情报比不上他的卫士,提弥明度已经知道了晋灵公打算杀了赵盾,埋伏了甲士,赵盾浑然不知。眼瞅着赵盾要喝高的节奏,提弥明捉急,不顾礼节,蹿到国君和赵盾的席上,扶起赵盾就要逃跑:究竟谁是老大?
第三个感觉,是晋灵公的攻击方式很可笑。刺杀还要分层次讲节奏:首先打发恶狗充当杀手,结果不但被提弥明杀死,还遭到赵盾嘲笑“弃人用犬”,甚至数千年后,还被人拿来与卫懿公好鹤放在一起,说什么《晋灵公好狗》(郁离子)。为什么不是同时使用各种杀器,狗、杀手、暗器、弩箭、毒酒一起招呼?为什么不是一击必中,还要刺杀出层次来,一波一波的攻击?你在拍电影吗?
第四个感觉,是赵盾来到晋灵公设伏的地方,单枪匹马,最多还有一个提弥明,再多还有个灵辙,竟然让赵盾逃出重围?
这是在晋灵公的宫里,这可是晋灵公的预谋杀赵盾,四周都是晋灵公的人,一个提弥明加一个灵辙,就把赵盾给救走了?
如今的各种PK都讲究主场,当年的晋灵公似乎把主场的优势彻底玩残了。
第五个感觉,就是我们已经提到过的,晋灵公没有一击而中刺赵不成功,让赵盾逃脱之后,为什么没有接着派人追杀?为什么没有向国人宣布赵盾是“叛国贼、卖国贼、大晋奸”?为什么没有动员全国力量全面追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这两场刺杀,都令人非常怀疑!
考虑到锄霓的自言自语被详细记录,第一场刺杀赵盾的故事可能完全是出自编造,否则就无法解释赵盾居然束之高阁不闻不问!
第二場的“晋侯饮赵盾酒”,也并不是“伏甲将攻之”的预谋,可能纯粹就是一场宴饮,根本就沒有刺殺的安排!这样赵盾才能毫不怀疑的前往,安心的胡吃海塞,酒过三巡还没有要走的迹象。
很可能赵盾才是矛盾激化的制造者。赵盾在宴饮之间嘲弄挖苦和讽刺晋灵公,让晋灵公无法忍受,两人对骂,甚至撕扯成一团,双方卫士上来劝架;晋灵公此刻怒火难消,或者在此时发出了干掉赵盾的命令。
赵盾则早就安排好了撤退的路线,矛盾一激化,就达到了目的,就赶快从容撤退“逃亡”,一边发出杀掉灵公的指令,一边制造自己不在场的证据。
只有晋灵公主动出击,赵盾才能以受害者身份出逃来安排自己不在场证据;才能安排赵穿出手杀掉晋灵公;才能以无辜的身份重返绛都,才能再次拥立新君,才能继续把持朝政,或者与新君达成新的妥协和平衡。
日期:2016-09-18 07:15:55
晋灵公好狗的作者为“郁离子”,即后来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刘伯温。全文如下:
晋灵公好狗,筑狗圈于曲沃,衣之绣,嬖人屠岸贾因公之好也,则夸狗以悦公,公益尚狗。一夕,狐入于绛宫,惊襄夫人,囊夫人怒,公使狗搏狐,弗胜。屠岸贾命虞人取他狐以献,曰:“狗实获狐。”公大喜,食狗以大夫之俎,下令国人曰:“有犯吾狗者刖之。”于是国人皆畏狗。狗入市取羊、豕以食,饱则曳以归屠岸贾氏,屠岸贾大获。大夫有欲言事者,不因屠岸贾,则狗群噬之。赵宣子将谏,狗逆而拒诸门,弗克入。他日,狗入苑食公羊,屠岸贾欺曰:“赵盾之狗也。”公怒使杀赵盾,国人救之,宣子出奔秦。赵穿因众怒攻屠岸贾,杀之,遂弑灵公于桃园。狗散走国中,国人悉擒而烹之。君子曰:“甚矣,屠岸贾之为小人也,绳狗以蛊君,卒亡其身以及其君,宠安足恃哉!人之言曰:‘蠹虫食木,木尽则虫死’,其如晋灵公之狗矣。”
日期:2016-09-19 07:08:22
闲话赵盾弑君之“未出山而复”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前面发生了两件事:赵穿弑君;赵盾逃亡归来。
但是后面的评论,不论是董狐还是孔子以及赵盾本人的自辩,都是围绕“宣子未出山而复”发出来的。
最奇怪的是,这三个人的争论,根本就没有触及实质问题,相反还把应该讨论的掩盖了,把讨论引向了风马牛不相及的方向。
只有董狐的质问还稍微触及到一些实质性问题:“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尤其是“反不讨贼”,那个贼就是赵盾的人赵穿,所以“反不讨贼”的意义就是说,赵盾你就是弑君者;董狐这句质问为他赢得了千古“良史”的令名;
赵盾以退为进的自辩也很有内涵,说我舍不得这个国家自己回来了,所以我就只好替人受过吧。这样的回答,既回应了“亡不越境”,也表示了宁可替人受过,也不能随便推卸责任的担当,四两拨千斤, “蓄谋弑君”的罪行却被转移;
至于孔子,完全是来搅局的。他首先夸赵盾是“古之良大夫”,“为法受恶”,最后说赵盾如果逃离国境就可以免除责任;孔子不但不讨论谁是弑君的背后主谋,连赵盾就算做表面功夫也应该承担的“反不讨贼”这四个字都不提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