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51节

作者: 阳光明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06 19:55:36
  第六章|||第一节:千古奇文,西辞龙场(中)
  既然说到了《瘗旅文》,现在就不得不说一下一同被收录进《古文观止》中的《象祠记》,因为这篇文章也是在王阳明被贬谪任龙场驿丞时所作,从成文时间来看,应该在龙场悟道之后,《瘗旅文》之前。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阳明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象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贵荣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这个时候安贵荣已经跟王阳明成为了朋友,就请王阳明做一篇记。
  王阳明开始想不通以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因为爱屋及乌啊,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猜想象的死去时间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那么多,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
  象在刚开始是凶暴的,但是推测后来还是被舜感化了,王阳明还举了一些列的论据来说明象最终被舜感化。
  结语,我(王阳明)因此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即使跟象一样不善良的人,都能够改正。所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任何人都是可以改变并且感化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候的王阳明已经形成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但是还没有形成“致良知”的思想,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致良知”的思想苗头,但是王阳明现在还不能指出“良知”二字。
  但是这是王阳明阐述“致良知”的观点的代表作之一,全文从叙事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王阳明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尾中胸有成竹的结论 “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这篇文章中王阳明弘扬了虞舜的修德教化之功,盛赞了虞舜的教化之方,坚定相信人是可以改造的“有为之心”。这篇文章能够被收录进《古文观止》一是在于它浑然天成的行文逻辑,二是将王阳明的圣人情怀,崇尚成为圣人的志向感情曲折无遗的表达了出来,三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开始萌发。《象祠记》、《瘗旅文》、《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三篇文章中,《象祠记》成文最早,不敢说文学价值多么高,但是也是“古文至此观止矣!”

  日期:2017-09-06 20:19:13
  第六章|||第一节:千古奇文,西辞龙场(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