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53节作者:
阳光明远 日期:2017-09-07 18:20:59
大家好,我从今天起一直到周日都在内蒙古出差,时间紧,任务重,今天早上四点就起床赶飞机,周日回到上海大约晚上十二点。
在这四天当中恐怕没有时间更新,在此跟大家说一声抱歉,大家如果想看的话,就看一看以前的帖子,毕竟现在文字量已经很大了,而且很多我想写的内容都已经写出来了。大家多读几遍,一定会加深理解。
理解圣人之言,绝不可囫囵吞枣,而应该深深领悟。
来蒙古的第一天,让我想起了《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遥想当年阳明先生十五岁时出居庸三关,慨然而生经络四方之志,今日遥望阳明先生当年风采,不禁驰心!
日期:2017-09-11 21:50:14
第六章|||第二节:安民庐陵,刘瑾势尽(上)
正德五年庚午(1510年),王阳明三十九岁,经历千里返程之路,到达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担任知县。
这是王阳明第一次在江西任职,在王阳明以后的峥嵘岁月当中都与江西结下了不解之缘。王阳明初到庐陵,顿感豪情澎湃,摆脱了贵州龙场偏僻之地,大有扬眉吐气之感。柳暗花明、绝处逢生、苦尽甘来、峰回路转,此时的王阳明踌躇满志,立志要有一番作为。这在王阳明初到庐陵的诗作《游瑞华二首.其二》中有明显的表露:
万死投荒不拟回,生还且复荷栽培。
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
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
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
“逢时”、“志存经国”、“千尺狂澜”都可看到王阳明壮志豪情一览无遗。
江西绝非贵州可比,更何况宋明时期的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的吉安府更是人文荟萃,号称“文章节义之邦”。
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进士近3000名,状元、榜眼、探花52位(状元20位),号称“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写春秋”。
吉安自古乃人文渊源之地,孕育了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禅宗七祖青原行思,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出自吉安。
单以明朝而言,明成祖朱棣组建内阁,用翰林官七人,七人中竟有五人来自江西,三人来自吉安。永乐二年科举,吉安府举子雄霸全国前七名,盛况空前。从永乐到成化的内阁中的解缙、胡广、杨士奇、陈循、彭时,也都是吉安人,当时南北两京流传这样的民谚:“翰林多吉水,朝堂半江西。”以至于刘瑾用事期间,都调整了各省的录取名额,降低了江西的录取比例,增加了西部地区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录取人数。
景泰时期(1450-1456)的内阁首辅陈循曾宣称:天下读书人,以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最多,三省之中,又以江西为最,江西各府,则以吉安独盛。
但是江西也有江西的明显问题,由于文化过于发达,以致“民风好讼”。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人喜欢讲理,喜欢写状纸,随时随地准备好跟别人打官司。这个也好理解,大凡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民众对法律就越了解,说明他们喜欢用国家法律来解决问题,从这一点说,好讼比好斗便于治理多了。
但是问题是江西人太喜欢打官司了,北宋沉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直指江西人“好讼”:
世传江西人好讼,有一书名《邓思贤》,皆讼牒法也。其始则教以侮文,侮文不可得,则欺诬以取之。欺诬不可得,则求其罪劫之。盖“思贤”人名也,人传其术,遂以名书。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也说:
江西人好讼,是以有簪笔之讥,往往有开讼学以教人者,如金科之法,出甲乙对答及哗讦之语。盖专门于此,从之者常数百人,此亦可怪。
成化十八年二月,镇守江西太监在奏疏中对当时江西的“讼风”作了全面的描述:
江西地方,虽曰文献之邦,然民俗刁顽,素称健讼。有等刁泼之徒,不务生理,专以捏词告人,图利肥己。有因争斗小忿,就将远年病死人命,捏作打死;有被强盗窃去家财,就告平昔有仇之人强劫;有因争竞一事理,作不干己数事,牵告百十余人。所司审出虚诈,不予准理,私忿不遂,辄便赴京,捏词奏告。及行提问,百无一实。中间又有一等豪恶之徒,因事打死人命,或占人田土、奸人妻女、抢人家财、骗人财物。被人告,自知罪恶深重,不肯出官对理。…妄捏谋逆重情,赴京伸诉,声动朝廷,烦渎圣听。
江西的“讼风”,又以有“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吉安为最盛。
成化四年七月,新任吉安知府许聪刚刚受命,就忐忑不安地向朝廷诉说他所听到的传闻:
吉安地方虽广而耕作之田甚少,生齿虽繁而财谷之利未殷,文人贤士固多而强宗豪右亦不少。或相互争斗,或彼此侵渔,嚣讼大兴,刁风益肆。近则报词状于司府,日有八九百;远则致勘合于省台,发有三四千。往往连逮人众,少不下数十,多或至百千。其间负固不服者,经年行提不出;恃顽变诈者,累发问理不结。
许聪基于这种情况,要求朝廷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利,想好好整治吉安“讼风”。但是在吉安不到两年,便因为治理“讼风”过于严酷,被当地“豪右”告到京师,下狱而死。
对于江西盛行的“讼风”,官方从来就持批评态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