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三十一年——根据轰动全国的真实案件改编,三代刑警的无悔追踪!》
第2节

作者: 姜德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0-08 20:46:09
  周志仁很想告诉小伙子:真实的犯罪中哪有那么多引人入胜的谜团,杀一个人的理由往往都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甚至不需要理由。但他还是没有去扫人家的兴,毕竟看书是消遣,办案是工作。这时,小伙子打开了摆在床头的收音机,下午他总是要定时听一会儿广播,放下书本,揉揉眼睛、松松筋骨。
  记忆这东西很有趣,某些不经意的佐料,可能会让一段时空的印象在人脑中持续保鲜、历久弥新。是什么让那个酷热的午后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三十一年后,周志仁想了又想,终于明白——是当时收音机里放的那首歌:“红尘扶桑,蓝蓝海洋;白色沙滩,缓缓轻浪;夏日时光,海边朝阳;耀眼璀璨,明亮明亮……”
  妻子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打盹,跟随着潘越云的歌声以极慢的速度往后仰头,每沉至最低点就会吓自己一跳,然而并不醒,只是这样循环往复,有些滑稽。
  日期:2016-10-08 22:19:16
  《明亮的季节》——很有南洋风情的一首歌,伴奏的夏威夷吉他让人对歌词中描绘的美景无限神往,是病房里刺鼻的消毒水味把周志仁拽回来的。他呆坐在床上,嘴无意识的张开着,就像一只狗亦或是蹲在街角放空的傻子。术后排气还没有来,所以不能喝水。眼前没有海洋、沙滩,只有空旷的病房、惨白的墙面、吱呀作响的吊扇、质地粗硬的病号服。一滴汗从额头顺着鼻子流进嘴里,那咸涩让他愈发干渴难耐。

  三十一年后,周志仁回过神时,才发现捧在嘴边的茶,都快凉了。坐在对面的于更生自然不知道周志仁在想什么,只当刚才那五秒钟的沉默是一个老人再正常不过的迟缓。可周志仁随后说出的那句话,绝对是一杯高度陈酿,喝下去就让于更生顷刻上头,阵阵袭来的眩晕感让他意识到,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辛辣早已归于醇厚,但周志仁当年尘封起来的,无疑是一瓶烈酒。

  日期:2016-10-08 23:29:35
  周志仁接到于更生的邀约是在昨天下午。天阴沉沉的,暴雨将至,广播里说上海2012年的梅雨季会比往年提前到来。
  这场要下没下的雨似乎是个开端,六月头的上海真的要入梅了——周志仁很肯定,因为周遭空气的嘴脸已经露出了无赖相,那种特有的憋闷和潮湿纠缠着每一寸肌肤,汗水无处蒸发,只能黏在身上,让人不经意的烦躁起来。明明站在陆地上,却感觉已经溺水,无处可逃、几近窒息。
  周志仁以前看过一份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的报告,里面说“静安区地处上海市区中心,地域狭小,人口众多,房屋建筑密集,绿地稀少,交通拥挤,从而在境内形成明显的“热岛”效应,常年平均气温要比近郊高出1℃左右。”这还是一份1987年的报告,现在的楼更密、人更多、车更堵,高出来的平均气温恐怕早就不止1℃了吧,周志仁想。可即便这样,家里也一直没装空调,周志仁曾对妻子说,空调吹出的风太硬,那冰冷会让他想起停尸房和太平间。

  日期:2016-10-09 11:00:34
  周志仁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听着广播,天气预报播送完了,下面是长书连播时间。“上文书说道,山东兵马监军使赖虎尔非要跟秦琼比武…”当年的妻子,现在的老伴儿就坐在旁边,周志仁慢悠悠的给她扇着蒲扇。老伴儿已经睡着了,她总是说:可能真的是老了,睡眠质量差了,现在每天下午坐在沙发里,听着广播眯一会儿,都感觉比晚上躺在床上睡得踏实、香甜;又或许这打盹儿的习惯从81年在医院陪护周志仁时就无意中养成了也未可知。三十一年后的2012年,家里面电视、电脑一应俱全,可老两口每天下午还是要听一会儿广播。

  电话铃声把快要睡着的周志仁吵醒了,“这个时候会有谁来电话呢?”他过去接听时边走边想。
  “喂,是周老师吗?”对方是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

  “我是,您是哪位?”
  “周老师您好,我是静安分局刑侦支队二队队长——于更生,”对方停了一下,“…有一桩没破的旧案,想请您帮忙。”
  “赖虎尔‘嗖’的一拳,一招恶虎掏心猛扣秦琼的胸口!”
  评书正说到一段惊险的打斗,秦叔宝好像陷入了困境,“赖虎尔紧接着又是一掌力劈华山,只逼得秦琼左躲右闪、疲于招架…”
  “旧案?”周志仁伸手,指着收音机,老伴儿赶紧调小了音量,这时他才听清楚远处已经隐约响起雷声,天色更暗了,要下雨了。

  “1981年的案子,”于更生再次停顿了一下,“连环电击杀人案。”
  日期:2016-10-09 12:28:46
  第三章
  1981年,于更生九岁,电击案就发生在那年夏天。父亲给他起名字时,多少受到了些当年政治氛围的影响。他的弟弟叫于奋斗,兄弟俩的名字加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可他绝想不到,自己日后竟能活出这“更生”二字的另一层含义。
  南北朝时代,北魏大兵压境,淮河前线的钟离城危若累卵,拼到最后只剩下三千守军,城破就在旦夕。南梁名将韦睿领兵二十万挥师驰援,在钟离城北的邵阳洲用火攻妙计以少胜多、大败魏军八十万。捷报传至钟离城内,本已陷入绝境的守将昌义之兴奋高呼:“更生!更生!”这“更生”一词可能是当时的官话,除了表示“苏醒”以外,它的另一个含义是——“复活”。
  日期:2016-10-09 22:01:02

  于更生儿时的家住在南京西路的小弄堂里,街对面有一家小旅馆,具体的名字他已经记不清了,无非就是“建华、向阳、胜利”这种旧十年风格,毫无辨识度可言。八一年的八月,于更生经常会看到身穿白衣的丨警丨察在旅馆门口进进出出,每次他扒在家里的窗口往下看,只要丨警丨察一来他就会拉着弟弟飞奔至楼下,骑上那辆停在旅馆门口的侉子,配合嘴里“嘟嘟嘟”的音效,幻想着自己风驰电掣的骑行于上海滩的大街小巷。在当时那个九岁男孩的眼中,骑摩托的白衣丨警丨察实在太帅了,也就是从那时起,于更生便立志要做一名丨警丨察。

  等到十几年后从警校毕业,真正穿上警服的那一刻,于更生竟有些说不出的失落——因为当时的八九式警服已经由白色变成了橄榄绿,毕竟在他心里,白色的七一式警服才最登样。师父就经常拿这事儿揶揄他:“小赤佬,案子还没破几件,就知道在意这些门面上的花头。”于更生知道师父是在开玩笑,不过,随着干刑警的年头越来越长,他也逐渐理解了师父的后半句话:“刑警不是仪仗队,流的是血、搏的是命;谁不想体面点儿呢?可等到你在刀刃一样的生死边缘上走得久了,好多东西也就看得淡了。”

  日期:2016-10-09 23:03:07
  师父叫许栋民,也就是在电击案立案报告书的落款里,排在周志仁后面的那个人。他年轻时是出了名的拼命,同事们都叫他“许疯子”。有一次他抓逃犯身负重伤,心脏停跳过十分钟,算是有过一条腿踏进鬼门关的经历。“人死前能见到白光。”——这还是好多年以后,在家里喝酒时,他告诉于更生的。他说,那道白光就像照亮了电影院里的银幕,一生的过往都会在那块幕布上回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