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
第26节作者:
汉唐星空
第二,在天人论上,孔孟主张天命论,而荀子主张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篇开头提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即大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改变,用正确的治理措施应对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应对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不好。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公元前255年,楚国彻底征服了鲁国,得到兰陵等地,于是任命荀子为兰陵令。
日期:2016-10-09 14:20:38
八、鲁大师
公元前250年,齐国人鲁连写了一封信,并用弓箭把信射到了聊城中,守城燕将看过书信后,不久自杀,于是齐国顺利收复了聊城。在此之前,齐国已经攻打聊城一年多了。
鲁连是谁?为什么这封信威力如此巨大?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
都不是!因为鲁连同志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能说会道、口吐莲花、巧舌如簧,江湖人送尊号“鲁大师”。
鲁,上鱼下日,在上古文字中,鲁的形象是一只摆着尾巴、自由自在的鱼,引申义为任性、率真。时至今日,“鲁”这个字已成为了贬义词,比如鲁莽、粗鲁、鲁钝等。但在两千多年前,“鲁”至少是个中性词。
公元前1046年,周灭殷商后,武王分封他的四弟叔旦到东夷人居住的土地上,并赐国名为“鲁”,希望他这位贤弟带领鲁国“像鱼儿那样生存在东夷之海中,用摆尾的方式扫荡敌对势力”。这说明了兴起于陕甘一带的周人对遥远的东方的重视。
因为叔旦的爵位为上公,地位十分尊贵,是周王室的二把手,所以叔旦被尊称为周公。由于周公留在镐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首都为曲阜。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和宗主国周国的寿命基本上一致。
鲁国的疆土曾包括今天的山东单县、江苏沛县、安徽泗县等地。沛县,那时候还是沛邑,原先是宋国领土,然后是齐国,然后是鲁国,再然后是楚国,最后是秦国,是刘邦未参加革命前工作的地方。沛邑,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下文还会有所涉及。
沛邑对于汉王朝,类似于延安对于今日之中国。
鲁国灭亡后,鲁国公室成员以国为氏,这就是现代鲁姓的来源。
对于鲁连而言,因为历史资料的匮乏,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在鲁国灭亡前,鲁连的称呼是什么?他和鲁国公室的关系是什么?具体生卒年是多少?后代在哪里?
司马迁仅记载他是齐国人,没有具体到哪个地方。这应该是鲁国灭亡后,鲁连主要生活在齐国,所以司马迁认为他是齐国人。至于生卒年,后世学者推算约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50年。总之,鲁连,姬姓,鲁氏,名连,字仲,除此之外,相关信息均不确定。
司马迁之所以给鲁连立传,是因为他很佩服鲁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鲁连的旨意虽然不合大义,但是我赞同他以布衣的身份,纵情地放浪形骸,不屈服于诸侯,评论当世,使大权在握的公卿宰相折服”。司马迁因为呈一时之嘴快,而遭受宫刑,为当时人们所笑。因此,他十分羡慕鲁连能够自由自在的驰骋于诸侯国之间,上下嘴唇一碰,权贵大臣们都为之折服。
以下为司马迁的历史小说《鲁仲连邹阳列传》的节选,因为采取了直译,部分语句可能不流畅,但是和原文相比,各种人物称呼基本上没有改变。请诸君认真体会司马迁笔下的鲁连口才:
(略)
日期:2016-10-09 14:28:59
八、刘邦的教育(上)
公元前247年,刘邦10岁了。如果生活在2200多年后的今天,刘邦至少上小学三年级了。但是生活在“后东周时代”的刘邦,其接受的教育和诸君所知道的大相径庭。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盛赞周代君子“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美,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高尚的道德水准,当然这和周代“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息息相关。
出生于公元前257年的刘邦,虽然周国在一年后就被秦国灭掉了。但作为宗主国而且享国将近800年的姬周,其所制定以《周礼》为代表的礼仪规范已经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直到公元前225年,梁国被秦国所灭,刘邦一下了成为了无国籍人士。五年后,秦国灭掉齐国,天下一统,秦王政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始皇。天下彻底被秦国征服了!刘氏家族或许在这一年之前就已经归顺了新的政府,成为了秦民,此时刘邦37岁,逐渐接触到了迥异于《周礼》的法家思想。
综上所述,青少年时期的刘邦的教育以传统的周代教育为主。
对于周代教育,它的核心是培养君子人格,因此道德教育便成为重中之重,而行为和技能教育只能退居其次。当时的学校组织已经比较完善,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其中大学两年,重在提升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小学一到七年,重在完善自我,提高技能。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根据地方区域大小的不同,设有塾、庠、序、校等不同级别的教育组织。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同样,庠、序、校中的优秀者也可以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对于丰邑刘氏家族,根据现有的史书记载,我们无法直接得知刘邦受教育的情况,但从其弟刘交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刘煓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丰邑城中,至少有塾这一级的教育组织,或许还有庠、序等地方教育组织。至于国学,则是在大梁城中了。刘邦年轻时曾经多次远离家乡,到大梁城,可能为了求学,也可能为了追寻偶像信陵君的痕迹,然后认识了当时的名士张耳。
日期:2016-10-09 14:35:22
八、刘邦的教育(中)
具体到教育内容,则分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属于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属于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分类阐述如下:
第一,礼、乐等道德层面的教育。礼,指行为规范,直接与人的德性相联系。由于周代前期没有法律,统治者只能通过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礼记•文王世子》说:“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恭敬而温文”也就是每个时代都提倡的温良恭俭让。
礼也指五种礼节,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囿于篇幅限制,此处不作详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