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历史智慧,做人,做事,修身,家教》
第16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把同事看得过低势必影响同事间的感情,进而影响工作。不能团结同事的职工,也不大可能被老板提拔到管理的职位上。如果不辞职的话,就只能一辈子待在最底层的岗位上了。

  在曾国藩看来,人在做事的时候,要像秋天一样萧瑟,有那么一种凛然的感觉,时刻处在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这样才会少犯错误。这种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日期:2016-11-08 14:24:16
  曾国藩的智慧:刚而不傲
  曾国藩认为,人要有刚强之气。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刚强是好事,但刚强得过了头,有了傲气,就不是曾国藩所推崇的了。谈及一些刚强而傲最终不得善终的古代名人时,曾国藩说:“师其刚而去其傲可耳。”学习他们的刚强,摒弃他们的傲气,就可以做一个彬彬君子了。
  谈及傲气,曾国藩经常举的一个反面例子是三国时期的诸葛恪。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东吴权臣。

  诸葛恪小时候很聪明。孙权在一头驴的脖子上写着“诸葛子瑜”四字。子瑜是诸葛恪父亲诸葛瑾的字。诸葛瑾长着一张驴脸,所以孙权想了这么个办法,取笑他。
  当时还是小孩的诸葛恪见到这头驴后,不慌不忙,当着孙权和父亲的面,在那四个字后面加上“之驴”两字。整句话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就不含嘲讽之意了。
  孙权见诸葛恪如此聪明,非常高兴,不仅将这头驴赏给诸葛恪,还让去东宫陪伴太子。孙权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自己百年之后,让诸葛恪辅佐太子,治理东吴。
  诸葛恪很聪明,出身显赫(诸葛瑾是东吴地位仅次于陆逊的权臣),又被安排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渐渐滋生了骄傲之气。不仅诸葛恪,太子的另三位陪臣也都是骄横的人,这可真是近墨者黑了。

  后来,诸葛恪如众人所料,做到了东吴第一号权臣的位置上。起初,诸葛恪对曹魏打了一场胜仗。尝到甜头的他觉得自己很有军事才能,准备发起一次大的进攻。很多人反对,但自信过头的诸葛恪一意孤行。结果,东吴惨败。
  跌了大跟头的诸葛恪按理说应该反省,收敛自己的行为,但他却将矛头指向了国内那些对他议论纷纷的反对派。那些人不得不铤而走险,反对他的暴虐统治。最终,诸葛恪被刺杀。
  诸葛恪是中国历史上因傲气而失败的成百上千个重要人物中的一个。他本拥有别人做梦都得不到的优势,但他却没有把握好,傲气冲天却不自觉,最终不得善终。他的前车之鉴,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日期:2016-11-08 22:01:57
  曾国藩的智慧: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现代社会,给人的感觉是人都比较浮躁。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的很少。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修身大业中,最难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
  为什么我们的心会静不下来呢?因为我们忿愤、恐惧、好恶、浮竞。这是前人总结的可能导致内心不宁静的四种情况。下面分别叙述之。

  首先是忿愤之心。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就愤怒,对德行、对身体的损伤都非常大。戒怒是修身,更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我是一个很容易恼怒的人。在单位看稿子的时候,同事弄出一点声响也会引起我的愤怒。在家里发生这种情况,我更是对家人恶言相向。这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也是非常败德的事,也伤害周边的人。这是以后需要痛改的地方。
  其次是恐惧之心。陈安之成功学训练中有一个重要的课目,就是走火。光着脚,从600℃高温的木炭火路上走过去,火道一般长10到15米。
  冒着被烧伤的危险做这么一件事,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克服恐惧之心。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去掉恐惧之心,就像左宗棠所说的那样,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做了再说。干大事的人,必须要有这样的胆识。
  第三个是好恶之心。人们常犯的错误是以自我为中心,太强调自己的好恶,自己喜欢的人那就什么都好,自己不喜欢的人那就什么都坏,爱憎太过分明,而不能以客观的标准去评价人,更不能以宽容的心容纳讨厌的人。内心强分好恶,就难以沉静。
  最后一个是浮竞之心。浮竞就是争强好胜。看着以前的同学、朋友都发财了,心里就不舒服,就想着怎么才能赚钱,压过他们。这就是一种浮竞之心。很明显,这是一种心理失衡。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沉下心来做事情的。

  要想修身身心,就必须克服忿愤、恐惧、好恶、浮竞之心。心静了下来,想做到慎独就容易了。这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日期:2016-11-09 22:04:59
  曾国藩的智慧:君子之道,不汲汲于名望
  曾国藩说:“君子之道,不汲汲于名望。”在现代社会,这一点很少有人做到。整个社会都有着急功近利的倾向。真正能够耐得住寂寞,甘愿坐冷板凳,积几十年之功,做好一件事的人,很少见。
  梁宏达主讲的《老梁观世界》,其中有一期节目说到了香港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其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老梁说:“再最后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饶先生的治学态度,和很多人不一样。我们现在有的学问家,写完一本书马上就得出版,抢时间,怕万一别人再研究出来呢,再跟我这撞上呢。”
  “饶宗颐先生慢工出细活,他写完一篇文章之后,一个是他写文章过程很慢,慢慢来,各种考据我都弄扎实了,有一点纰漏也不行,我得严谨。有人说这你都写完了,你总可以出版了吧?不,他得最少搁好几年,有的甚至搁十几年几十年再出版。”
  “他想什么呢?万一这过程有新东西补充进来呢?咱别丢人,咱把新东西纳进来。再一个我这文章,我要搁他十几年不动,都没有新的成果超越它,这说明我的东西有价值。我再拿出来出版。”

  “所以他是这种慢工出细活,一种治学态度。所以他出版的东西,有一个算一个,拿出来都可以称得上经典,所以他的治学态度也很关键,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从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先生就不是汲汲于名望的人。他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坐板凳,有了学术成就不急于发表,收他十几年几十年再拿出来。不抢学术新阵地,只求自己出版的东西没有任何纰漏。
  饶先生的这种修养,是现在很多学者达不到的。很多搞学术的,为了评教授,每年发几十篇文章,质量参差不齐。这就是耐不住寂寞,为了名利放低了要求。
  至于我自己,那就更是这样了。我的第一本书现在看来,问题多多。第二本回头看过去,错误总算不太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也就是没把两个东西看淡,一个名,一个利。这个要改,也难。但越到后面,我相信我对自己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的。希望自己也能写出精品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