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历史智慧,做人,做事,修身,家教》
第18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曾国藩东征的时候,妻子欧阳夫人没有随征。癣症发作的时候,他便想找个小妾专门替他挠痒。后来,还真找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妹子。这个事情发生在曾国藩这样的道德圣人身上,确实有点不光彩,但在那个年代,也挺正常。
  其他人知道这件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彭玉麟看不下去。他抽出佩刀,就要把那个帮曾国藩物色小妾的亲兵砍掉。幸好被人拦住,不然曾国藩因为纳个小妾,让个亲兵丧命,不知该多么懊悔。
  彭玉麟当着曾国藩的面指出他的错误,说:“涤帅,你是天下人景仰的圣贤,怎么能为了一个小妾不顾自己的形象呢?”
  彭玉麟的这一做法很正义,但却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曾国藩没有因为这件事忌恨彭玉麟,那是因为曾国藩是天底下第一海量的人。换做别人,彭玉麟吃不了兜着走。
  彭玉麟的这个错误,其他正人君子也经常犯。君子斗不过小人,就是因为这个。小人不说领导的错误啊,讨领导喜欢啊,他升官你原地踏步,就是很正常的了。

  想要成功的朋友,在正直之余,应该掺杂一点权术。这是曾国藩的一个重要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日期:2016-11-14 22:05:44
  曾国藩的智慧: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曾国藩在给后生欧阳勋的一封信中说道:“凡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也。”
  一个人才能是高还是低,主要看他的志向和趣味。才能卑微的人,志趣庸俗浅陋,这样的人,才学会越来越差;才能突出的人,仰慕圣贤的功德并按照圣贤所说的改变自己,这样的人,会越来越高明。一个人,是贤能还是不贤能,是聪明还是愚蠢,区别就在这里啊。
  欧阳勋是曾国藩的好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很有才华。曾国藩的散文名篇《欧阳生文集序》就是给他的文集作的序。在这篇文章里,曾国藩对欧阳勋的评价非常高。
  曾国藩是欧阳勋非常敬仰的长辈,他写信给曾国藩,向他请教学问。欧阳勋说他不想参加科举考试,只想在训诂、词章方面有所成就。训诂,就是考据;词章,就是诗文创作。
  作为一个读书人,欧阳勋的这种想法非常另类。换做现在的许多家长,如果儿子说不想参加高考,只想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家长肯定会狂怒。

  曾国藩的做法不同。在给欧阳勋的回信中,曾国藩对欧阳勋的志趣给予了充分肯定。曾国藩认为,如果按照欧阳勋按照这种志趣继续努力下去,以后的成就将不可限量。
  曾国藩看得不错,后来欧阳勋的成就果然很大。在曾国藩看来,欧阳勋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桐城派的后起之秀,可以做自己在诗文方面的接班人。只可惜,欧阳勋才活了三十就英年早逝了。
  欧阳勋的志趣是在诗文创作上有所成就,而曾国藩自己的志趣则是成为圣人。他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许多毛病,最终在修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和欧阳勋一样,也是志趣高雅,最终有所成就的典型人物。想要有所成就的朋友,应该学习曾国藩,培养自己高雅的志趣。
  日期:2016-11-15 22:35:51
  曾国藩的智慧:外阻而内进
  曾国藩在写给朋友陈作梅的一封信中说:“盖君子之立身,在审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然不怍。彼诚有以自伸于内也。”
  大体说来,君子向外进取有所建树,在于他所处的环境地位。但只要他确实做到了反省自己的内心,毫无愧疚之处,那么仰观苍天,俯视大地,他也会宽心放怀不惭不羞。他们都有内心安定足以自信的无穷力量。
  一个人,如果在对外的建功立业中遭遇了挫折,最好的办法就是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在德行方面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这就是曾国藩应对挫折的重要原则:外阻而内进。
  1855年初,曾国藩兵败湖口,一度跳江自杀,好不容易才挺了过来。军事上遭遇重大打击的曾国藩不仅要应对太平军的进攻,还要对付江西官场的中伤,可谓焦头烂额。这是曾国藩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

  1857年归乡后,曾国藩对这一系列失败做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建功立业,主要靠天意,个人的作为所起的作用不大。
  但是,反观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德行,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这与天意毫无关系,完全取决于自己。德行提升了,人际关系改善了,自己的内心就安定了,就有了足以自信的无穷力量,这样再度复出,军事上的胜利是迟早的事。这就是外阻而内进。
  曾国藩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再度出山后的曾国藩,完全变了一个样。他主动修补了和左宗棠的关系,拉近了和官文的关系,又主动向江西官场示好。这一改变,是曾国藩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并不完全对。对于曾国藩这种懂得外阻而内进这个道理的人来说,失败自然是成功之母。但还有一些人,却并不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契机。
  这些人,面对失败,总是抱怨,抱怨自己命运不佳,抱怨别人陷害自己,抱怨制度的不公平,只是没有想到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在德行方面是不是有足以自信的力量。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日期:2016-11-17 13:53:38
  曾国藩的智慧:得不足喜,失不足忧
  曾国藩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说:“四弟、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得不足喜,失不足忧,这是曾国藩心目中理想的心理状态。
  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很有才华,曾国藩对他寄予厚望。为了给曾国华提供好的读书条件,曾国藩花钱让曾国华进入国子监读书。国子监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是全国最好的学府。
  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备受曾国藩器重的曾国华考运很不好。曾国华很有才华,但缺点也很突出,那就是心气太高。考场失利的他心理失衡,总是抱怨命运不公。
  曾国华如此玻璃心,让曾国藩感到很失望。他在写给曾国华的信中,劝他看淡考试成绩。曾国藩说:“做人比考试更重要。你只要做个好人,就胜过那些品行不端的举人、进士。再说,你的文学才华不错,以后专注这一块做个文学家就行了,不必走科举做官的寻常道路。”
  曾国藩要求曾国华做到的,就是失不足忧。这种精神,我们常人很难具备。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比较浮躁,急功近利,不少人稍微遭遇一点挫折就受不了。曾国藩提倡的失不足忧,对于医治这些人的心理疾病,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说完失不足忧,再说说得不足喜。最能体现曾国藩得不足喜的,是湘军拿下南京后他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行为。
  拿下南京,这无疑是震惊朝野,名标史册的大功,按说曾国藩应该很兴奋才对。然而,那段时间的曾国藩,每天都在战战兢兢中生活着,丝毫没有大功告成的愉悦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