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三十一年——根据轰动全国的真实案件改编,三代刑警的无悔追踪!》
第22节

作者: 姜德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16 22:36:22
  第十四章
  “我当时没再往下问,老周也没有说下去,”于更生笑着说,“就好像在给他后面要说的事情埋了个伏笔。”
  “我记得档案室的珍姐和你说过这事吧,”黄胖子解手完毕,抖了一下,补充说道,“老周当年‘疯了’的事。”

  “嗯,”于更生也拉上拉链说,“珍姐应该也是当年老周和陈白在分局门口打架时的目击者之一吧。”
  两个人在洗手池前洗手,于更生甩着手上的水。
  “打架是83年的事,”于更生看着镜中的自己,“两年的时间,一件没破的案子就让二十年的搭档反目了,唉…”
  黄胖子也洗完手,攥紧了他圆鼓鼓的拳头,冲于更生摆出拳击的架势。
  “那这次,人要是抓不到,”黄胖子坏笑挑眉,“你是不是也要和我打一架啊?”
  于更生结实的拍了一下黄胖子的大肚皮,啪的一声,似乎他全身都在跟着震颤。

  “谁要和你打,我们又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日期:2016-12-16 22:37:02
  二人笑着走出厕所,后车的几个同事正站在外面抽烟。这里是浙江金华附近的一处高速公路服务区。于更生抽着烟,看着不远处“前方 金华”的指示牌,心想:第一起旅馆电击杀人案就发生在这,那凶手虽然在次年就被抓获,可他绝不会想到,他的一个模仿犯,竟背负着六条人命,逍遥法外了三十一年之久。
  “走吧,”于更生把烟头扔进烟筒说,“我现在真是一秒钟都不想多等。”
  三十一年,终于要抓到你了,于更生坐回到车上时想着,已经12月21日了,就算明天是世界末日,也一定要抓到你。
  此刻,他们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距离目的地江西鹰潭还有308公里。
  车又启动了,向西进发,透过挡风玻璃于更生看到,沪昆高速公路上,路面开阔平整,来往的车辆秩序井然,这时,他不由得想起来6月的那个晚上,在绿波廊,周志仁和他说的一番话。
  日期:2016-12-16 22:37:50

  6月的那个晚上,在绿波廊,关于‘疯了’的事情,周志仁确实没有再说下去,可能是因为已经说了一下午,他累了。于更生非常理解,尤其是在得知周志仁超忆症的事情以后,他似乎更可以体味到重新经历一遍三十一年前的往事是有多么辛苦。
  两个人没再聊电击案,只是说了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天气、吃食、高楼、交通,关于上海的每一天好像都在变化,和三十一年前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然而周志仁却说,这些并不是最大的变化。
  “我现在走在街上,能看到一样东西,”周志仁再次环顾这餐厅,“这东西,才是三十年来最大的不同。”
  “是什么?”于更生问。
  “秩序,”周志仁又重复了一遍,“是秩序。”
  日期:2016-12-16 22:39:45

  “八十年代,旧的秩序瓦解了,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生产队没了,国营工厂开始走下坡路,知识青年变成待业青年,大家只知道要改革开放了,可突然之间又都变得两手空空要靠自己打拼,无头苍蝇似的乱撞。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实际上混乱不堪。
  “那十几年,危机四伏,人没什么安全感可言。你当时还小,印象应该不太深刻,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车匪路霸,当年河南有一个村子,全村男女老少无一例外都是劫匪,他们常年在国道上作案,见到货车就抢,然后把司机灭口,直到九十年代初,这村劫匪才算被剿灭,公判大会上光判死刑的就几十个。
  “我看到现在好多人缅怀八十年代,甚至还有好多根本没经历过的年轻人在向往八十年代,说那是百家争鸣自由开放的十年,没错,某些方面可能真的是,我也不是说现在就什么都好,可单要说社会治安,站在丨警丨察的角度去看,八十年代绝对是糟糕的十年,因为有了思想的开放,就有了各种‘恶’的开放。”
  日期:2016-12-23 22:25:07
  “当年,去外地出差,竟然可以和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住在同一个房间,而且随时都有可能惨遭横祸,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无法想象,”周志仁说到这里时,不禁摇头连连,“电击案,就是那个时代的一枚‘恶果’。”
  当于更生陪周志仁从绿波廊走出来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他本来想叫一辆出租车送老人回家,而周志仁却说想要走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饭店旁边的湖水,周遭的空气好像也有了一丝难得的清凉。
  他们俩沿着方浜中路一直向西走,周志仁看着路两边的住宅,笑了。

  日期:2016-12-23 22:25:51
  “那栋楼的三楼靠左第一个窗户,”周志仁指着路左边一栋住宅说,“他们家新换了一条更长的晾衣杆,可上面还是晾着那件蓝色的旧衬衫。”
  于更生有些不明所以,不知道周志仁这番话又是什么意思。
  “我不喜欢上海的晾衣杆,把衣服尤其是内衣挂在外面,就好像有种故意给别人看自己隐私的感觉,”周志仁笑着说,“当然了,可能也只有我会这么想,因为如果想记,我可以记住每条杆子上面晾的每一件衣服,我的眼睛就像是一只随时可以按下快门的照相机。”
  于更生明白了周志仁的意思。
  “对于我来讲,看到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无用信息,”周志仁不再看两边,只是朝着正前方行走,“我的脑袋就像是个垃圾填埋场,倒进去的废料堆在深坑里,永远都不会消失。所以我现在很少上街,外面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无用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电视上总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都快不堪重负了,更何况我这个老头子。”

  日期:2016-12-23 22:26:33
  “您这病,真的就没法治吗?”
  “我已经七十了,就算能治,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了吧,”周志仁坦然的笑着说,“你知道吗,其实我一直想得另外一种病。”
  于更生转头看着周志仁,在默认的发问。
  “阿兹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周志仁眯缝着眼睛看着前方黑漆漆的道路说,“据说从确诊到忘记一生所有事情,大概只需要七年的时间,然后就留下一颗空荡荡的脑袋离开人世。有人说阿兹海默症是上帝最恶毒的诅咒,可这样说来,我的‘超忆症’反倒成了恩赐?”
  于更生不知道该如何劝慰周志仁,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陪老人在昏暗的夜灯下缓慢前行,周志仁步履坚实,看似小心翼翼,却透着十足的稳健。

  “所以说,‘遗忘’才是一种恩赐,”周志仁叹了口气说,“伤疤好了当然要忘了疼,难道要让疼痛一直折磨我们吗?”
  日期:2016-12-23 22:27:09
  于更生已经想不起来是在哪里把周志仁送上出租车的,关车门之前周志仁探出头说明天还是在他家里见面吧,他现在还是不太喜欢出门。周志仁还说早一点去没关系,他上午的精力会更充沛些。
  周志仁虽说可以早一点去,可第二天于更生还是十点才到,大清早的就往人家里闯,还是有些奇怪。老人住在南京西路,离于更生儿时的家竟不过四五百米的距离,是上海太小了么?或者这是他和周志仁命运的必然交汇?于更生走在路上,心中胡乱问着自己这些形而上的问题。
  1173弄,从小到大于更生曾无数次路过这里,没想到今天才第一次进来。门口的黑色铁门应该是新装的,门上面金属雕花上装有“花园公寓”四个白色的大字,在这遍布店铺、热闹非凡的南京西路上很不起眼。怪不得周志仁不喜欢出门,现在这条大名鼎鼎的路上,行人游客熙熙攘攘,本来就不宽的人行道显得更窄了。

  日期:2016-12-23 22:27:50
  这花园公寓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是上海最老牌的英国百货公司惠罗(WHITE WAY)公司的物业。当年这里一派幽静,完全不见如今的喧嚣,是沪上豪宅大公馆比较集中的一处所在,洋务运动扛鼎人物盛宣怀、颜料大王奚润如、地产大王程麻皮、面粉大王荣宗敬,总之住在这片的全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英国人对这块毗邻荣家大宅的地皮垂涎已久,趁着地皮还未暴涨,果断买下。公寓建成后取名Garden Apartment,花园公寓的名字沿用至今。现在,这里早已没有往昔的高贵与摩登,和新兴的高档社区比起来,只有一种迟暮的哀愁。

  周志仁住在3单元的四楼,正是顶楼。于更生从楼梯走上来时,周志仁微笑着站在门口迎接他。他带着于更生往里走,要穿过一条老旧昏暗的过道才是他家。
  “很小,”周志仁一边走一边回头对于更生说,“很小,我住在后间。”
  穿过走道、厨房,才算进了家门,和外面一样——昏暗,好像这种老洋房都有这个问题。屋子里的东西堆的满满的,虽然新旧参却可并不混乱,所有物件都规制的井井有条,空间虽然局促,但并不会因之感到憋闷,只是暗。
  日期:2016-12-23 22:28:29
  墨香,于更生刚一进屋就闻到了墨香,转眼一看,窗户旁边有一张台,上面摆着一张刚刚写好的字。于更生走过去看,周志仁的字还是那么清秀,然而和当年写在立案报告书上的字比较,或者和在警校时写的板书比较,就又有了些不同。于更生不懂书法,可他看得出,这字里面,多了一股坚毅。
  “这句话,我昨天和你说过,”周志仁看着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笑着说道,“刚才你来之前,突然有了兴致,写了几笔。我把这副字送给你,我们共勉吧。”
  于更生看着周志仁的字,不住的点头,感觉浑身炙热,干劲无穷。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