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凶三十一年——根据轰动全国的真实案件改编,三代刑警的无悔追踪!》
第23节作者:
姜德青 日期:2017-01-28 21:46:10
1981年8月13日,电击案发生后的第五天。就在晚上下班之前,被派去东北的两位同事打来了电话。然而,结果不出意外的令人失望。
他们在长春下了火车就一刻不停的赶赴“李义清“写在旅客登记单上的那个地址——吉林省双阳县双河镇。长春市局的领导几天前就知道有两位同志要从上海过来查案,非常重视,专门派人迎接并且开车送他们过去。一行人并没有在长春多做停留,出了火车站就直奔双阳县。以81年的路况,从长春开到那里需要两个小时,可到了双河镇以后,两个人居然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把要调查的事情问清楚了...
这个东北小镇简单的令人咋舌,全镇只有一条主街,从东头走到西头都用不上十分钟。镇长一听这两位同志是从上海来的,非常重视,亲自接待并且拍着胸脯保证:这镇上从来就没有过什么中医院,只有一个卫生站。在那工作的一共三个人:一个姓刘,一个姓张,一个姓王,就是没有姓李的。而且,这三个人,全都是女的...
这无疑印证了周志仁之前的猜测,“李义清“在登记单上填写的单位地址是假的,虽然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意外,但本就不多的可能性到现在又少了一个。另外,这个名字也极有可能是假的,“李义清”现在只是一个等同于“凶手”的代号...
许栋民听着电话里的情况,冲坐在他对面的老白摇了摇头。老白把叼在嘴上半天的那支烟拿了下来,因为刚才一直在全神贯注的盯着许栋民和东北的同事打电话,烟都忘了点,现在已经粘在了嘴唇上,拿下来时就像掉了层皮一样疼。
“叫他们赶快回上海吧,”老白疼的直皱眉,“这边的人手都快不够用了。
日期:2017-01-28 21:48:06
上海的情况也确实没好到哪去——老白带人从上海市以及周边所有的监狱和劳改农场搞来了上万份指纹,市局也抽调了一批人过来协助冯汗他们做比对工作。可就算用最快的速度,每天也只能比对一百多份,更何况采集到的那两枚“李义清”的指纹还都是残缺不全的。速度慢也还好说,无非就是累点,这没什么。可最让冯汗担心的是,万一这几万份指纹里根本就没有“李义清”这个人呢?万一光华旅社他以前根本就没进过监狱呢?那现在去对照那些指纹不都是白费功夫吗?光华旅社的其他客人形容“李义清”的口音有些“南腔北调”,所以他是外地人的可能性本来就相当之高,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意味着目前的指纹比对工作全部都是煎水作冰缘木求鱼。
与此同时,另外一组人马的旅馆排查工作也在继续进行,但即便多了周志仁和许栋民帮忙,进展依然非常缓慢。当时不算周边县市,光是全上海大大小小的旅馆加起来就有四百多家,也就是说,之前在光华旅社进行过的调查工作,还要再重复四百多次。排查组又不能有任何纰漏,所有细节都要问到清清楚楚,工作进展的速度又能有多快呢。而且那些枯燥繁琐的工作会一点点的磨光刑警们的信心和意志,因为调查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看不到希望。
电击案已经过去五天了,旅馆里早就已经换了一拨新的住客,而前一拨住客里就算真有人见过“李义清“,他们也都已经离开了上海,能够调查走访的只有旅馆的工作人员,可话说回来,除了拥有超级大脑的周志仁,还有谁能记住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匆匆过客呢?旅客登记单上的字迹比对在某种程度上比指纹还要难,普通刑警不是字迹鉴定专家,所以只能凭感觉——他们查阅每一张旅客登记单,字迹但凡和“李义清“有一点相似,都要拿回局里做鉴定。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越看越糊涂,被送去做鉴定的登记单越来越多,可相似的字迹反而越来越少……
然而正如老白说的: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线索,所以只能从身边查起。难道还能每天什么事都不干,等着凶手主动投案自首么?
就在一切都愈发令人焦头烂额的时候,传来了更坏的消息——就在这一天,死者高存惠的妻子到上海了,当她从太平间认尸出来,刚刚怀孕3个月的她,流产了...
2012年,周志仁的家中,老人说到这里是不禁叹息,此时,中午的阳光照进屋子,让原本有些昏暗的房间一下亮堂了不少。周志仁背对着窗户坐着,逆光中,于更胜看不清他的表情。
“高存惠的小孩,”周志仁说,“是‘他’害死的第二条人命。”
第十四章完
日期:2017-02-05 17:05:27
第十五章
“他是在梦里死的么?”
这是两分钟尴尬的静默之后,高存惠妻子说出的第一句话。在这之前,病房安静的甚至可以听到吊瓶输液管里的点滴声。
周志仁昨天刚出院,今天就又闻到了这里刺鼻的消毒水味。这气味似乎麻痹了大脑,让其感知到阑尾炎手术的刀口在隐隐作痛,即便是错觉,即便刀口在昨天已经拆了线。就在周志仁因为那不存在的痛觉晃神时,坐在旁边的老白正在看他,那遍布白斑的脸上,表情有些为难,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女人的问题。
她叫齐英,三天前的夜里接到上海警方打来的电话时,她还没有入睡。丈夫高存惠出差的几天她一直睡不好,就算能迷迷糊糊睡着,也会在半夜惊醒,心惊肉跳、大汗淋漓。当她在电话里听到自己丈夫的死讯时,居然已经适应了身体出现的各种应激反应,因为不详的预感已经笼罩这个孕妇三天了。从那晚到现在,从青岛到上海,一路上她都没再合过眼,即使身体早已无力支撑,她也不敢睡,因为通常一觉醒来后,坏消息给人的感觉只会更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