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历史智慧,做人,做事,修身,家教》
第32节作者:
廖正华 日期:2017-01-01 17:46:02
曾国藩的智慧:做人不要太贪婪
孔子说:“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一个人,如果占据了他不应该占据的金钱、名声、权势,就会有杀身之祸。
1860年江南大营覆灭后,清廷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将镇压太平天国的重任寄托到他身上。对此时的曾国藩来说,金钱、名声、权势,都渐渐到达了顶峰。
一般人到了临近成功的时候,难免骄傲。曾国藩不同。随着地位的步步提升,他越来越谨慎,甚至有些担忧、恐惧。
他所担忧、恐惧的,就是孔子所说的“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他认为自己德行浅薄,没有资格占据这么重要的位置,只有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才能保住荣华富贵。
身为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的想法与哥哥完全不一样。他一门心思只想拿下南京,夺取镇压太平天国的首功。
在给曾国荃的书信中,曾国藩多次劝他不要老想着占天下第一等的美名。曾国藩对曾国荃说:“你攻占安庆,少荃(李鸿章)攻克苏州,季高(左宗棠)攻克杭州,然后你们三个联手攻占南京,这样不是很好吗?名声也不坏啊!何必抢那第一等的功劳呢!”
生性贪婪的曾国荃没有听从哥哥的劝告,急于求成的他因此犯了严重的肝病。当他听说李鸿章的淮军可能来抢功的时候,他更是急得不行。
虽然最终曾国荃成功了,但他却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为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曾经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现在成功了,清廷却不怎么待见他。这令他感到很郁闷。
得失之际,最见一个人的情商。曾国荃不能看淡得失,注定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打击。这是他不如曾国藩的地方。
金钱、名声、权势,这是世人都喜欢的东西。得之有道,是福分;得之非道,必有灾殃。做人不要太贪婪!
日期:2017-01-02 18:04:55
曾国藩的智慧:做人要善于隐藏自己
孔子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擅长处世的人,平时不会展露自己的全部才能,以免引起他人的忌恨。
曾国藩对这个“藏”字体会很深,他的许多行为,都体现了“藏”的哲学。正是这个“藏”字,使他避免了覆灭。
1861年,清廷任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并明确规定,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官员均归曾国藩节制。
自此,曾国藩成为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来,权力最大的汉族大臣,声望逼近了顶峰。一般人获得这么大的权力,都会有些骄傲。曾国藩没有。
他在朝廷的奏折中说自己不会打仗,又历数自己兵败徽州、坐困祁门的种种惨状加以证明。接着,曾国藩又把安庆的攻克归功于胡林翼的筹划、多隆阿的血战,只字不提自己以及弟弟曾国荃。总之一句话,曾国藩给朝廷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错误全是自己的,功劳全是别人的。
曾国藩的这一做法,深得“藏”字诀的精髓。事实上,曾国藩兄弟在攻克安庆一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氏兄弟的实力也因此大为增长。曾国藩照实陈述的话,朝廷肯定不会放心。所以,曾国藩必须隐藏实力,推功于人。
在朝廷看来,曾国藩是圣人君子,不骄傲,能让功,值得托付。其实吧,这只是曾国藩为了明哲保身,不得已施展的权术。
此外,曾国藩还恳请朝廷收回命他统辖浙江的成命。曾国藩说:“我是两江总督,统辖两江三省还说得过去,但要是加上一个浙江,就不好了。左宗棠有经天纬地的大才,可以独当一面,浙江交给他完全没问题。我就不要担个统辖的虚名,掣肘他的行动了吧!”
曾国藩的隐藏实力、不愿自己权力过大,使他赢得了清廷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这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
日期:2017-01-03 18:03:24
曾国藩的智慧:修身做人,不要忽视小毛病
孔子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不积善,就不足以成就显赫的名声;不积恶,就不会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小人以为小的善行没什么用,不去做;以为小的恶行没什么坏处,不想办法去除。长此以往,恶行累积,终于到了不可掩盖的地步,罪恶太大,连解救的办法都没有了。
蜀汉皇帝刘备留给儿子刘禅的遗言中那句著名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水库大坝的话,那小毛病充其量只是有些渗水而已。然而,如果不及时处理,渗水面会越来越大。这样,当山洪暴发的时候,大坝就会垮掉。洪水滔滔,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
曾国藩认为,小毛病一定要在它开始萌发的时候就扼杀掉,否则,修身永远不会有长进。基于这一理念,咸丰皇帝刚即位的时候,曾国藩上了一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曾国藩上这道奏疏的本意是,希望咸丰皇帝在即位之初,就把“骄侈放逸”等坏毛病滋生的苗头扼杀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