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秦始皇姓廖,商王姓廖,周文王姓廖》
第9节

作者: 皇上帝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出了个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刊登在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Science Magazine) (2010年7月2日,Sequencing of 50 Human Exomes Reveals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主题是通过汉族和藏族的基因分析解释高原适应性进化。
       这次的成果是三方合作的结果。中方的华大做了全部的测序工作。华大在这方面有巨大的硬件投资(国际公认的标准测序设备N多台)和足够的人力(搜罗了国内的年轻生化研究人员N多人)。汪总的团队按照严格的测试方式使用最先进的Illumina基因测序仪对每个基因片段测试18次。以Nielsen为首的加州伯克莱大学(UC Berkeley)做数据分析。丹麦方面提供欧洲的人体基因作为背景参照。

      
       Nielsen的数据分析发现,汉族(北方)与藏族的基因极相近。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藏族独有适应高原环境的控制低红血球的基因。而这正是作为汉藏分离的证据而且可以测定出分离的年代(更精确的数据是2750年前)。

      
       Nielsen的数据分析估算出汉藏分离时的人口瓶颈。汉人288人,藏人22642人。
    
       莫不是3000年前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件,一个约二万多人口的人群的绝大部分往西藏进发,只有个零头人口往中原进发。往西藏进发的22642人就是藏族的始祖,而288人就是目前十多亿汉人的始祖。
  日期:2017-03-03 15:10:05
  《史记.吴世家》:“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而周章是泰伯第四世,(其实太伯无子,周章是仲雍的后代)开始正式的封为吴王,虽说是第一任吴王,我们从血统上暂且说是第五世吴王。到泰伯第十九世孙吴王诸樊(第二十世吴王)元年(公元前560),将吴国都城从今无锡梅里迁出,但到底迁到哪,至今是个迷。在这迷一样的几十年里,又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季子三让的故事,季子是常州的人文始祖,史称:延陵季子。季子让了三个哥哥的王位:诸樊、余祭、夷眛(又有称余眛)。所以我现在看常州还来争吴都感觉到很可笑,季子避吴都到常州,确切的说不能说到常州,而是远离吴都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这个偏僻的地方以后发展成为常州。如果吴都就在常州,那季子三让的故事不就变成一个笑话了么:原来让来让去还是让在自己手心里?余祭是二十一世吴王,夷眛是二十二世吴王,夷眛死后,传吴王位于子僚,僚是季子的侄子,即位之后是二十三世吴王。专诸刺僚,专诸是伍子胥和公子光手下的杀手,公子光是诸樊之子,和僚是堂兄弟,杀僚之后,公子光即吴王位,号阖闾,所以阖闾也是季子的侄子。阖闾是第二十四世吴王。伍子胥就在此间前后弃楚投吴,是阖闾手下大将,伍子胥在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所筑之城名吴城,又名阖闾城,从此以后,吴国的都城就设在阖闾城。公元前496年,吴、越交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吴为越所败,阖闾受伤而亡,其子夫差继位(前495年-- 前473年)。是第二十五世吴王,可惜也是最后一任。 阖闾城做为吴都不过是二十五世吴王中的最后两任的都城,存在的时间不过就只有30-40年。现在阖闾城遗址倍受争议,一说在苏州,一说在无锡常州交界处。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说看无锡还是应该跳出无锡来看,大有道理。唐末陆广微所著的《吴地记》记载说:“(阖闾城)子城在无锡富安乡”我家在无锡胡埭乡,家父就职乡多年,我对本地的乡志也研读过多次,从小就以阖闾城古迹和宋朝状元蒋重珍后人而自豪。现在的胡埭乡即以前富安乡和张舍乡合并之后的一块地域。张舍在北面,富安在南面。无锡的阖闾城遗址在胡埭乡西南和武进市交界处,我还有点产业,正在阖闾城城墙的土坡上,对这个古迹耳濡目染,也算深有了解。但到前段时间经过一次争辩才知道,阖闾城有大城小城之说,原来这个名正言顺的“阖闾城”只是阖闾城的小城,大城另有所在。 前几天看2008转来的一篇常州方面的文章,大笑不已 “考古专家们还从军事战略角度进一步分析吴王阖闾在雪堰一带建都的原因。在冷兵器时代建城必须充分利用山水地利,吴王阖闾、伍子胥、孙子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建都一定会考虑地利因素。武进阖闾城西倚绵延数十里的太湖北岸山脉,东控由雪堰延伸到宜兴的城湾山脉,南以马山半岛为前哨阵地,军事位置十分优越。”笑的到不是言必用“武进阖闾城”这个称谓,而是前面用到“考古专家”,后面用到“马山半岛”。殊不知解放前“马山半岛”不是半岛,就是太湖里的一个岛。这样的考古专家连解放前后的一点古都考不好,还好意思考古考到公元前呢?

  《吴地记》里“子城在无锡富安乡”这句其实很说明问题,2008转帖里关于阖闾城之说绕来绕去说的都是“子城”。虽然考古,城墙,民风等等证据但只能证明这就是一个“子城”。常州分到一点“子城”的边就想来抢“吴都”,未免太可笑了点。 踢掉了常州,我们来看无锡和苏州争“吴都”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还在于“大城在哪里。《吴地记》中所载:“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这里指的阖闾城应该是指的大城,那么我们分别把梅村和梅里向北25公里处是哪里呢?很不巧,都落在现在的苏州境内。(可参看下面的一张图片的地理位置表示)但是,苏州城并不一定就是阖闾城,阖闾城大城的所在地非常有可能在吴县的所在地,即有重大考古发现的苏州西南地区,胥口、木渎、枫桥、横塘、藏书、横泾、光福等地方都发现了春秋晚期的古城墙遗址。现在阖闾城的小城在无锡的最西南面,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泰伯奔吴的地点来分析,从泰伯到十九世吴王诸樊迁吴都的这段时间,就算有无锡梅村和苏州(常熟)梅里之争,那吴国的中心当然在梅村与梅里之间的这块地域附近。再以建阖闾城的时期正值吴越战争期间,越国在浙江也就是说在吴国的南面。假设阖闾城大城在苏州西南,小城在无锡西南,正好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吴国的心脏地带。而且从古代军事所推崇的犄角之势来看,无锡的梅村在地理位置上更有可能是泰伯奔吴的最后落脚点。而且这样看来,无锡东北部和苏州西北部就是吴国的中心地带,两市对“吴都”之争可以化解为这样一个推断:从泰伯到十九世诸樊的“吴都”是在现在无锡境内的梅村,诸樊迁都,是把都城从梅村迁到现在苏州境内吴县一带,到二十三世吴王阖闾和二十四世夫差期间,是吴国的鼎盛时期这段时间,吴国的都城是在现在的苏州境内,但无锡特别是梅里这块地方还是吴国的心脏地带。所以在无锡西南建一个小城加以拱卫。 反过来说了,阖闾城从建成到被越国毁灭只存世三十多年,缺少宫殿、官衙、宗庙以及当时吴国君王和贵族的墓葬等古迹也是很合乎常理的,无锡市的护城河内的市区有数千年历史,形状上是一个椭圆之城,现在的苏州城也是始建于汉代,是一个规划的很细致的长方之城。但这两个古城的面积和当时的都城阖闾城来讲已经是很大了,《越绝书》记载吴国有郭,“吴郭六十八里六十步”。一个周长六十八里的的城池已经是当时全中国一等一的繁华大都市了。当然,上面只是我综合了了一些资料之后的一家之言,吴都之迷是吴文化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历史是一门科学,我们期待着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期待着这一历史之谜早日被解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