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第12节

作者: island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万法缘起,再加上业报和轮回学说,就形成了所谓“因果报应”的一整套因缘规则。为了解释因缘的运转方式,释迦牟尼针对于个人的生命流转变化,提出了人一生中因缘聚散的过程,叫作十二因缘。
  这十二个因缘大致是按照因果的逻辑顺序排列的。第一个因缘叫作“无明”,就是无知的意思。第二个因缘是“行”,指的是我们前世作出的“业”,它是由第一个因缘导致的,因为我们前世“无明”,才会做出种种蠢事,造出“业”来。第三个因缘是“识”,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种子”进入了父母的受精卵,产生了“我”今生的生命。
  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前世和今生联系在了一起。接下来就是人的生命过程了。因为有了“识”这个种子,所以受精卵才会发育,即第四个因缘“名色”。然后我们就会有了种种的感官知觉(第五、六、七个因缘),即“六入、触、受”。又因为我们有了种种感官,也就有了种种欲望,即第八个因缘“爱”。因为有了欲望,我们就会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第九因缘“取”、第十因缘“有”),这就相当于造业了。最后生命死亡(第十二个因缘),死后还会有来生(第十一个因缘“生”),从而完成一个轮回。

  《过去现在因果经》中的描述是:“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乐灭。如是顺逆,观十二因缘。第三夜分,破于无明。明星出时,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
  人生充满痛苦,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跳出这个轮回。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不经历这个环环相扣的“十二因缘”,那就要将这个因果链条斩断,使它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轮回过程。跳出轮回的状态叫作“涅槃”,达到涅槃就实现了修行的目的。
  佛陀的基本思想理论,还可以用佛教四法印来高度概括,即“诸行无常”
  “诸受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没有一个是常住不变的,即“无常”。
  诸受皆苦,是说人生的真相就是痛苦。执着于各种情感、感官感受、欲望,就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诸法无我,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并没有独立的、不变的个性实体存在,也就是空无自性。因为一切事物都是随因缘而起,不能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所以,所谓的“自我”是不存在,只不过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罢了。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因此涅槃状态是寂静的。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的解脱境界。

  相对于古希腊诸贤提出的关于世界的形而上学假设,释迦牟尼的形而上学假设是:事物的本质是“空”。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和复杂的假设,内涵相当丰富,是佛陀抽象思维的结晶。
  日期:2017-08-26 16:11:59
  佛陀之后的佛教思想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弟子们便吵成了一团,僧团也分裂了。因为释迦牟尼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著书,不立文字,靠的是演讲和口授。弟子们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整理佛陀的言论,每个人对佛陀思想的理解也不一样,意见自然难以统一。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至少权威还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和分歧都可以有一个最终的裁决。但是佛陀一死,权威不在了,又没有一个权威著作和经典文本供大家学习和仲裁,群龙无首,分歧和分裂就在所难免了。

  佛陀入灭后,在世的几个大弟子召集了五百罗汉,共同结集编出佛陀的教法,这就是“第一次结集”。后来又有了阿难系僧团主导的第二次结集。一开始,由于还有一些出色的弟子,他们地位很高,学识广博,属于僧团的精英阶层,还可以对僧团进行权威的集体领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分歧和争端越来越多,再加上权力斗争,僧团组织便发生了部派分裂,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原始佛教分裂为部派佛教,到了释迦牟尼死后300多年左右,印度佛教徒内部对教义有了巨大的分歧,新出现的学派管自己叫“大乘”,把原先的学派叫“小乘”。大小乘的主要区别,就是小乘只讲自己修行,而大乘则主张普度众生,帮助他人修行。这艘航向解脱彼岸的智慧之船,乘坐的人多了,就是大乘,乘坐的人少,就是小乘。
  佛教走出印度,开始了北传和南传两条路线。北传到东北亚地区的大多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本身也分为许多派别。南传到东南亚一带的是小乘佛教,正式名称是“上座部”教派,即“南传上座部”佛教。
  释迦牟尼死后,印度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佛教思想家,他将佛学思想发展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一个佛学高峰,这个人叫龙树。他的学说称之为“中观学”。
  所谓中观学的“中”,意思是反对对事物采取极端的看法,而要取“中道”。中观学认为,“万法实有”和“万法虚无”这两个观点都太极端了,都是错误的。事物的本质是“假有”。

  “假有”的意思是说,我们既不能认为事物是永存不变的,也不能认为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事物存在,但不是永存不变的。我们既要认同事物是存在的,但又要看到事物无常的一面,来意识到它的虚幻性,这样就不会执着留恋于具体事物,破除“我执”和“法执”。
  假有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事物每时每刻都处于“既存在也不存在的状态”。这句话很明显违反了逻辑规律,是一种矛盾的表述。的确,用任何语言,我们都不可能从正面去形容事物假有的本质。在量子力学里有一个“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说的是当我们不去看盒子里的猫时,猫咪是处于生死态的叠加,也就是“既活着又死去的状态”。可以跟“假有”的那句表述稍微类比一下。
  因为对事物所有的正面描述都是错的,所以我们倒是可以随便说出事物不是什么。龙树就是用否定的形式来描述事物的,其实,就连“假有”这个词本身也是一种否定形式。
  龙树说事物的本质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八个否定句被称之为“八不中道”,是龙树中观学的思想核心。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大意就是:事物没有生和灭的过程。事物既不是连续的也不是间断的。不同的事物之间,既不是同一的也不是相异的。产生一个事物的原因,既不在这个事物之外,也不在这个事物之内。
  世间万物,本性都是“空”,甚至佛、佛法、佛陀也是“空”,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本质都是假有的。龙树强调“空”就是事物的本质,事物除了“空”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属性。这个“空”是需要不断否定的,因此,就连“空”这个字本身也应该被否定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