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第13节

作者: island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大乘佛教第一阶段的佛学,又称为“般若学”,般若是梵文的音译,就是智慧的意思,特指超越一切的佛智慧。龙树的中观学是般若学的高峰和代表,所以很多时候两者被合起来称呼,叫作“中观般若”,在佛教中又称为“空宗”。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
  日期:2017-08-26 16:12:20
  佛教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得到弘扬和发展,至唐代达到鼎盛。可是印度本土的佛教却在公元13世纪初消亡。虽然佛教被赶出了出生地印度,但它在印度之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成为当今的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
  在诸多的佛教派别中,有两支派别特别有意思。一支是超级难的“唯识宗”,可谓是佛学中的博士后学位;另一支是不立文字的“禅宗”,是佛学中最擅长搞怪的,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级别,大家都能学。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印度的一些大乘佛学家们提出了和中观不同的学说,就是“唯识学”。唯识学家们觉得龙树强调“空”强调得太过了,有一些事物还是实有的,所以唯识学也称为“大乘有宗”,与“空宗”相对。主张唯识学的学派又叫作“瑜伽行派”,《瑜伽师地论》就是唯识学的经典。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唐代对外交流很活跃,对待外来文化也采取开放姿态,在这一时期,中国化的佛教成熟了起来,中国僧人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先后形成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玄奘法师就不远千里到印度本土去留学,这个《西游记》里西天取经的唐僧,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玄奘最擅长的就是唯识学,毕竟他是个高材生嘛。但唯识学实在是太难了,非常繁琐复杂难懂,对老百姓根本没有吸引力,因此唯识学在中国难以发展下去,毕竟曲高和寡,太不合群了。
  “万法唯识”是唯识学的基本命题,他们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主要有三自性说、阿赖耶识缘起说、唯识四分说。
  唯识学特别注重对法相(事物现象)的分析,而分析的结果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识”的变现、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识”也叫做“心”,它是意识主体对事物加以了别(了解、分别)的功能。所谓主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托于识的假象,只有识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叫“万法唯识”。
  唯识学认为中观太强调“空”,那么最大的危险就在于,如果一切都是空的,那么轮回的主体到底是谁?当我们说普度众生的时候,我们普度的到底是谁?于是,唯识学认为,在十二因缘中的第三个因缘“识”,有一部分是实有的,不是空的,名字叫“阿赖耶识”,就是轮回和众生的主体。它承载着我们做过的种种业,也承受相应的果报。阿赖耶识才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源。
  唯识学构造了一套精巧复杂的理论,便于在不违背基本佛教思想的情况下,能够自圆其说地解释一切。在唯识学的框架里,意识分为三类八种。第一类是“了别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五种相当于人的五种感觉,“意识”相当于直觉和思维,也就是所谓的“第六感”,既可以了别外境,也可以省察内心。
  第二类是“末那识”,也就是“第七识”,梵文manas,意译为思量。按照玄奘的解释,这种意识“恒审思量”,它是一种持续不断意念作用,它所思量的内容就是阿赖耶识。就是这个末那识让我们产生了“我”的概念,它是由阿赖耶识产生的,同时也是第六识的生起根据,所以它类似于现在说的心理深层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深深地固执于所谓的自我实体,即“我执”。于是,它既是颠倒的执著,也是众生烦恼的根源。末那识是虚幻的,是“空”的。

  第三类就是“阿赖耶识”,即“第八识”“本识”。梵文alaya,意译为藏。阿赖耶识就是第七识所执著意念的那个“我”,它好比一个仓库,所以叫做“藏识”。
  阿赖耶识缘起的因果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存在一个实有的阿赖耶识,然后阿赖耶识产生了代表着自我意识的末那识,末那识又产生了剩下的六识。除了阿赖耶识之外,其余的七识都是无明、造业的结果,本质是“空”的。代表着自我意识的第六识和第七识幻化出了我们的心理活动,代表着感官的五识幻化出了种种感觉,才让我们误以为存在山河大地等万物。只有阿赖耶识才是实有的、纯净的,修行的目的,就是破除前七识的幻象,只剩下最纯净的阿赖耶识,就能成佛。

  那么,纯净的阿赖耶识为什么会产生出虚幻的末那识和其余种种识呢?假如这是造业的结果,那么纯净的阿赖耶识怎么会造业呢?
  阿赖耶识是一个容器,可以储存各种“种子”。所谓种子,就是阿赖耶识中所包含的可以引起和产生自身结果的东西,也称作“习气”。指的是意识活动的潜在势能,习气储藏在第八识中,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既是过去前七识活动留在第八识的痕迹,又是诱发未来前七识活动的潜在势能。
  种子被“业”污染了,就会产生种种虚假幻象。之所以种子会被污染,是因为拥有这个种子的生命造下了业,污染了种子。生命造业的结果是熏染种子,被熏染的种子变出的幻象就是生命所受的业报。在这个过程中,阿赖耶识始终是纯净的,它不过是个容器,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跟它没有关系,被“业”污染的只是其中的种子,而不是阿赖耶识本身。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实践派,号称传的是佛祖的心印,即佛教的觉悟之心,故也称“心宗”“佛心宗”。传统说法是,由佛陀弟子迦叶传承佛心到菩提达摩,在印度共传28代,即“西天28祖”。达摩于南北朝梁武帝时到中国传法,历经“东土六祖”,慧能之后,众弟子分头传法,禅宗逐渐传遍大江南北。禅宗有两脉,神秀是北禅的创始人,慧能是南禅的创始人。慧能是禅宗的主要代表,所著的《坛经》一书是中国民间最为流行的佛教书籍。

  禅宗所关心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关于觉悟解脱的可能性和根据问题,二是关于修行实践的方法问题,三是觉悟解脱的境界问题。
  禅宗的基本看法是“自性成佛”“心法与无法”“顿悟与无心无所得”。众生成佛的根据在于自己的本心,修行实践活动应当是自主的,具体的修行方法没有通行的固定模式,觉悟解脱是一种豁然贯通而又无所得的境界。
  这就使得修行成佛的形式大大简化了,把学佛和修行的门槛大大降低。这样,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就都能参与进来,而且传播起来也非常容易,成本很低。所以,禅宗走的不是精英教育路线,而是大众普及路线,与“科普”类似,禅宗相当于“佛普”。禅宗不立文字,它不需要你饱读佛经,也不强求你出家,不要求你坐禅,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修佛,都能成佛。因为人人身上都具有佛性,只要你明心见性,顿悟了,即可成佛。由此可见,禅宗是佛教派别里最自由的一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