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第14节作者:
island
禅宗里最引人注意的,同时也是最有意思的,就是公案。禅宗的典籍里记录了大量的故事、对白。由于这些故事和对白中有大量莫名其妙的内容,学习者要像研究法庭案例那样反复琢磨,所以这些故事和对白被称为“公案”。
讲故事、听故事是人的本能,用故事来进行教育,内容生动鲜明,能触动人的情感,同时便于记忆。所以,禅宗的方法是很聪明的。禅宗大量的公案都属于答非所问的对话。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答非所问的回答,禅宗的目的是为了破除人们日常习惯的理性和逻辑思维,以达到进一步破除妄念,明心见性,使人顿悟的目标。
此外,还有“当头棒喝”,禅机不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达,使用出其不意的行为也可以表达。只要达到吓人一跳的效果,人们的理性思维就会被暂时中断,在愣住的那一瞬间,心底里的佛性就有可能显现。
禅宗独树一帜的特色,使得它在中国的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到了今天,它也依然是中国佛教界最流行的学派之一,是一个屌丝逆袭的经典案例。
日期:2017-08-27 12:37:14
第三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和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研究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者著书立说,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局面。
从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来看,诸子百家以及三教九流可看作是早期的学科分类体系。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偏向政治军事和伦理领域,墨家、道家、名家、医家和农家等偏向自然工艺与逻辑等领域,杂家、书画家等则偏向人文艺术等领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极其巨大,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下面让我们大致浏览一下几个主要的派别。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儒”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渐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去世后,战国时,儒家分化为诸多支派,“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在儒家诸派中,以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最富有思想性,影响也最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逐渐被神圣化、绝对化,在中国历史中,既有着艰难的系统有序的发展,也有着如泰山压顶般的僵滞。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在创始人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儒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糅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道家思想后来发展出了道教,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的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用老庄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一套宗教哲学体系。
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学派之一,在当时和儒家一起并称先秦时代的两大“显学”。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世称墨子,墨家的代表著作《墨子》是由墨子的弟子根据授课笔记编撰而成。
墨家的组织十分严密,纪律严明。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三派,活动于战国中后期。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两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主张多有继承,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的规则和理想主义思想,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学派,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在政治上独步天下。
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管仲、商鞅、慎到、李斯、韩非等人,法家著作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就政治层面而言,远比其他各家的影响大,在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革新中法家占据了统治地位。
秦始皇崇尚法家,正是用法家学说为指导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汉武帝尊儒之后,法家的影响逐渐式微,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家就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但法家学说仍然或隐或显地发挥着作用。历代统治者多数都采用外儒内法、儒法并用的统治方法。
日期:2017-08-27 12:38:08
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可称之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世称“孔圣人”。
孔子一生都希望在仕途官场上有所作为,可是很可惜,他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相反,他之所以出名和名垂青史,是因为他去当了一名人民教师,当时号称弟子三千,并创立了儒家学派。弟子们将孔子平时的言传身教记录下来,汇集成《论语》,成为了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许多的名言警句都已经变成了普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
孔子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据。
在殷代和西周的甲骨文中,未发现“仁”这个字,直到春秋时代才较多被人提起,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和忠于君主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把它发展成系统的“仁”的学说。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仁”有一百多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是“爱人”,后世又不断发展了“仁”的涵义。可见,孔子是较早的人本主义者,而不是神本主义者。
孔子的思想不是宇宙论、本体论等形而上学形式的,他主要是立足于社会秩序、人格和行为、道德规范等来思考的,注重的是实践精神和理论的指导性,不愿意去考虑那些玄乎的玩意,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是一个社会思想家、道德思想家。
儒家的目标,就是一个践行“仁”的理想人格,即君子。成人,就是成就一种君子的人格,而完美的人格离不开礼乐的熏陶。
君子外表看起来好像温顺随和,然而实际上是外柔而内刚,其灵魂深处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内心很强大,具有不怕牺牲的豪杰精神。杀身成仁是舍弃生命而成就仁德,这表明“仁”(或者其他的主义)高于生命,比生命更重要。“仁者必有勇”,杀身成仁成为古往今来许多志士仁人为国捐躯壮烈行为的主要精神来源之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