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第17节

作者: island
收藏本书TXT下载

  《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意是:道是抽象的、超验的、不可言说、不可名状的,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久的道,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久的名,除了“可以命名”的形而下的事物之外,还有“无法命名的”形而上的事物。老子还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认为,语言并不能反映这个世界的本质,这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语言不能代表真理,反而是对真理的一种歪曲,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也就是说语言描述不出真理。这个观点本身是出色的,西方哲学也有类似的主张,看到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洞察。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不用语言,我们该怎么讨论和传播道家思想和玄学呢?
  要传播思想就要写书,即使不写书也得演讲和口授吧?那就离不开语言文字。就算再拒斥语言,老庄要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主张,就必须用文字写下来,于是就有了《老子》《庄子》这些书。既然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那么《老子》《庄子》中的文字,就只能尽量接近真理,而不是真正的真理。后来的学者只能根据老庄的著作尽量去领悟,悟到多少是多少,没有更好的办法。

  老庄鄙视逻辑语言,又因为认为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就导致了老庄的著作都是一些让人难以看懂的怪话。庄子的著作相对来说还好点,有散文和诗的气质,也有许多比喻,可老子的著作就真的是“有话不好好说”了,完全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到脑袋。
  不用逻辑语言,那就难以辩论,如此一来,讨论就变成了越说越错,说多错多。老子主张人应该抛弃掉理性思维,才能更好地效仿自然。既然不用理性也不讲逻辑,那就只有靠“悟”了。
  如果严格按照原著的字面意思,老庄其实是没法学的。要想按照老庄的主张来生活,就必须给老庄的字面意思打折扣,强行加入自己的理解,其中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每个人的领悟和理解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眼里的道家思想都不太一样,这就好比一副艺术品,没有严格的、唯一的答案,而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老庄”。
  道家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要求君主舍弃自己的意志欲望,听任百姓自己想做的事情,使百姓处于自然状态。
  老子认为,世事纷繁,种种烦恼,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了。国君应该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大众各尽其能。庄子强烈反对政府运用其机构实行统治,因为一切体制、政府、法律,要求达到的是强求一律和压制差异,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要让大众享受自由,率性自然。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完全相同。老子着眼在“反者道之动”,认为统治者如果一心加强统治,就越是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庄子则强调天然和人为的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可见,道家的政治主张有点类似于今天所说的自由主义、小政府大社会体制。
  老子还有一个极端的想法,就是希望回到原始社会去。他觉得,世间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强盛的国家的终点必然天下大乱,早晚要回到原始社会,所以还不如一直就待在原始社会的好。不过话又说回来,原始社会真的不如后来的社会好么?狩猎采集时代的人们,每天工作时间很短,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也不愁吃,生活还是蛮富足的。他们的幸福感难道比农业社会的人差么?对远古时代怀有玫瑰色幻想和好感不止是老子一人,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是这么觉得的。在卢梭看来,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就是因为人心和社会被农业文明给污染了。

  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老子认为,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做事为人,要顺乎自然,不要强求,矫揉造作和轻率放肆都是顺其自然的对立面。人顺德,就是顺着事物的本性行事,这时人的生活就超越了世俗的是非善恶。人失去了原有的德,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

  人们竭力满足欲望,以求快乐,却因欲壑难填,效果适得其反,所以老子强调要清心寡欲。人还要绝圣弃智,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
  在人类的生存方式上,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生活方式来面对世界,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待”。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待”的,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人生乃至万物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逍遥游》文字简单,却充满了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的思想主要是说,人们所说的快乐,其实有不同的层次,自由发展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但要达到“至乐”,必须对事物本性有更高的了解。
  庄子描述了他理想中达到至乐的人,这是完美的人、心灵自由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他”能够纯然快乐,因为他超越了普通事物的界限,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界限,也就是说,他超越了“我”,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
  庄子追求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追求遗世独立,超然物外,放弃生活中的一切斗争,不为世俗所累,从而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庄子十分重视自由和快乐的问题,如果要做一个类比的话,庄子就是东方的伊壁鸠鲁或第欧根尼。
  日期:2017-08-27 16:21:42
  中国哲学的特点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这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哲学思维。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可用于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先秦的阴阳家源自古代的方术,行方术者称为术士。方术或者法术来自迷信,就是弗雷泽所说的巫术。战国时代鼎鼎大名的阴阳家邹衍,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发展出一个新的历史哲学,自创了“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朝代的嬗变遵守五行之道,以此论证了周室必将被新王朝所取代。
  《易经》的基本思路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家则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过程神秘化,看作是阴阳矛盾的作用,即所谓“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五行学说以天人感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构架,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