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第35节

作者: island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01 10:17:32
  第八章 新时代的新气象
  宗教改革
  基督教发生第二次大分裂,从罗马天主教分裂出新教。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了拜占庭帝国,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文艺复兴也随着这些东罗马学者的到来而发展。人文主义逐渐成为当时欧洲的新思想,人们开始怀疑中世纪以神为本的人生价值,开始认真思考以人为本的新观点。在新思潮下,基督教原有的观念也慢慢受到民众的怀疑。
  中世纪的欧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由教士、贵族和骑士组成的上层阶级,一个是由农奴和平民组成的下层阶级。随着工商业的复兴,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的阶级而出现。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的资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银行等等,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在中世纪,教皇的权力远高过国王,教会也经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干涉政治,也由此引发了很多国王与教皇的冲突事件。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民族主义观念勃然兴起,让人们不再以教皇为尊,而是以国王为大,教权慢慢的削弱了。人们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之后,欧洲世界从原本的教权统治,逐渐转变成由君主以及资产阶级主导。
  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应的民生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对立等。在当时,人民除了要向国王和政府纳税之外,教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也都要付费。这样的生活使得民众对教会的怨恨越积越深。新兴的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要求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控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再加上罗马教廷反对借贷生息,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于是资产阶级便与新贵族、包括封建君主形成了联盟,一起反抗教廷。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形势越来越好,教会也因此坐拥庞大的教产。富裕之后,神职人员的道德发生松懈,教会中丑闻不断,一些高阶神职人员甚至卷入性丑闻中。许多高阶神职人员的职位都是用金钱买来的,而不是由于道德高尚和有学问。这种卖官鬻爵的现象,导致了神职人员队伍里混进了许多滥竽充数的人,有些所谓的神父甚至连十戒与主祷文都搞不清楚。
  由于奢靡浪费的风气,钱越来越不够花。教会为了缓解财政方面的负担,竟然公开贩卖“赎罪券”,并声称买了赎罪券就能赎罪上天国,没买的话就只能到地狱去。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无耻交易,把上帝的恩典和救赎变成了一门生意。
  人们对教会的要求日渐升高,可教会却一项也无法完成。教会的腐败和无能,迫使人们寻找其他的方式来安抚自己的心灵。看来都是钱惹的祸。
  宗教改革运动首先起源于德意志,并很快就蔓延到全欧洲,欧洲各国都展开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于1483年生于普鲁士,从大学开始就觉得当时教会的解释和作法与圣经有相当的出入。成为神父后,他心中依然充满困惑,直到1513年在教授圣经时,突然领悟到“因信称义”的道理,他才豁然开朗。

  1517年,路德在威登堡大学教堂贴出95条论纲,反对出售赎罪券,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序幕。虽然当时印刷术才使用不久,但仅仅两周后,路德的战斗檄文《九十五条论纲》就已经传遍全德意志,得到了贵族和人文主义者的大力赞同和支持。四周以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
  教皇和教廷大为震怒。1520年,下令将他定为异端,革除教籍,焚毁他的著作。在这种情况下,路德并没有屈服,而是越战越勇。此后,他所代表的教派总称“更正教”或“新教”,与之相对的东、西方基督教,则成为旧教。
  路德直接建立的教会称为“路德会”或“信义宗”。他主张罗马教廷不具备对圣经解释权,鼓励人们自己阅读圣经,还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他认为,人与神之间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人应该自己与上帝建立个人关系,还主张政教分离。
  路德拒绝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是空洞的文字游戏。在神学问题上,路德追随奥卡姆的威廉的唯名论。与奥卡姆一致,路德将信仰置于理性之上,有关信仰的问题人们应该知道的东西,都存在于《圣经》之中。基督徒不需要教会的神父们、教廷议事会和教皇来告诉他们要信仰什么。
  他还主张受信仰引导的理性可以成为神学的侍女,但是,“理性”绝对不可以把自己变成人们信仰的对象,这样的自负是不可原谅的,必须清除干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一样谴责“空洞的经院主义”以及教会的权威,颂扬人类的良知。但是,宗教改革运动并没有像文艺复兴一样颂扬理智,分享乐观的生命愉悦。路德是用怀疑的态度来看待理性的,认为理性在涉及我们灵魂的拯救问题上是盲目的。
  路德政治思想的焦点,是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说,路德论证的是后来成为现代政教分离的东西,在实际上,教会在与国家的关系方面承受了某种权威失落。对路德来说,有两个政权,它们都是上帝创建的,但具有不同的功能。世俗政权的建立是为了维持社会中的公义和秩序,运用的是剑。而宗教政权运用的则是言语,诉诸臣民和统治者两方面的良心。
  加尔文生于法国,曾在巴黎大学研究神学三年。在1536年,他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主张不是借由教会已经变质的传统去接触上帝,而是以圣经为依归。人是不能靠自己行善而得义的,只有上帝可以成就一切。
  随后,加尔文到瑞士日内瓦,但是他改革教会的提案未被采纳,而且以异端的身份被驱逐出境。
  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政权,加尔文受其邀请返回日内瓦,受到欢迎。他治理了当地教会二十多年,使日内瓦成为新教的中心。加尔文提出“上帝预选论”,即人在未出生之前,得救与否就已经注定,上帝早就做出了预选。同时,他又不赞同宿命论,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
  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其中以长老会的发展最快。长老制是共和式的,由议会选举产生,独立行使教会司法权;规定市议会负责世俗事务,教会负责宗教信仰和道德生活,实际两者结为一体。加尔文实际成为了这个政教合一的日内瓦政权领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