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第10节

作者: 丁新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相信太史公的职业操守,史记的任何信息点都是有根据的、有来源的,但是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个残缺不全的记载就对长平之战下定论,认为长平之战四十二赵军是被围死的。在那个信息技术如此不发达的时代,野战能围死四十二万人,不是我不愿意相信,是根本就办不到嘛。
  我不怀疑有一支两万五千的秦军出现在赵军背后,也不怀疑有一支五千的秦军切入到赵军中,但这两步部署绝不能使四十二万赵军崩溃,拿象棋来比喻,在这样的一场大战中,这两个步骤就好比,一个卧槽马,一个刚过河的过河卒,谁说这两步棋就能把对方将死。同样我也相信会有一支赵国骑兵出现在秦军背后,因为赵国的骑兵非常的精悍,而且上面我们分析了这个记载是残缺的嘛。因此史记关于长平之战的这个残缺记载,仅仅能够证明长平之战是多么的惨烈,双方打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战场是如此的胶着。

  日期:2016-12-03 18:44:38
  关于长平之战的经过,我们只能通过想象和推演,将这个残缺给填补上来。
  好了,我们重新捋一遍长平之战。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军攻占野王城,阻断了上党地区十七城与韩国的联系,而上党十七城不愿归附秦国,在冯亭率领下主动投靠赵国,赵国最高决策层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接收上党地区十七城,于是派名将廉颇率领赵军进驻上党地区,一举占领上党十七城。
  秦国见此情形,命王齕率领秦军进攻上党,秦赵长平对峙,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长平之战初期,赵国为了防止两国矛盾不断激化从而爆发与秦国彻底决战,赵国采取防守策略,赵军坚壁不出,并且派郑朱前往秦国议和。而秦军却是在不断挑衅。
  郑朱来到秦国后,发现秦国表面上与赵国和谈,但是秦国的胃口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双方始终找不到利益均衡点,秦国态度也比想象中的要强硬得多,而且在赵、秦和谈时王齕攻拔了上党城,并且连续攻下赵国几个据点,斩杀赵军一个裨将和几个尉官。
  这个时候赵国最高决策层发现与秦决战已经不可避免了,为了增加胜算,决定趁秦国大军未完全集结,先发制人,先击溃王齕这支军队。但是由于前期赵国在绝对优势下采取防守策略,赵国少壮军官与老将阶层的矛盾真正激化,这两股力量正在撕裂,为了缝合这两股力量之间的裂痕,赵国最高决策层不得不临阵换帅,启用赵括代替名将廉颇。
  带着最高决策层主动出击的旨意,赵括来到长平前线,更改廉颇时期的防御策略,换上年轻的少壮军官们担任进攻主力,让老将们担任防守任务,赵军主动出击,前期王齕军被击溃,赵军收回前期失地,而迎来的是白起率领的秦国真正主力,长平之战自此进入决战阶段。

  秦赵双方为了赢得长平之战,双方继续向长平地区增兵,长平之战的规模不断扩大,双方在几百里的战场上反复厮杀、争夺,战场极度惨烈。秦赵双方能够派上的力量几乎都派上了,这个时候双方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只剩下你死我活了。经过累月大战,战场已形成犬牙交错的态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都派出精锐骑兵在对方后方薄弱环节袭扰,寻找机会击溃对手。
  随着赵军主力出击,战线的往前推移,赵军前期的地利优势不断正在不断减弱,战场逐渐远离赵国,赵军后勤补给压力也在加大;随着与秦军决战的不断扩大、升级,双方的伤亡在不断加剧,双方士卒数量锐减,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军的士气也正在减弱,这个时候秦军的国力优势逐渐体现出来;战争胜负的天平正在一点点向秦国倾斜。
  对于秦、赵士卒而言,在几百里的战场上相互攻杀,长平战场就是绞肉机,对于白起和赵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场煎熬。尤其是赵括,战线的拉长和战争旷日持久,大量赵国精锐战死长平前线,赵国精锐士卒减员过半,后方的粮草补给也一天比一天困难,赵军的士气正在逐渐衰弱,战场已经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在上几百里的战场上相持着,这个时候赵括想要退回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你的对手是白起这样的名将,是不可能给你这样的机会的,赵军只要一退,就会陷于全面的崩溃状态。

  而反观白起,秦军前期毫无地利优势,又是赵军突然先发制人,秦军遭遇到历史上数量上最大、最强悍的赵军的猛烈攻击,秦军损失也是空前的,白起几乎也是左支右绌,同时秦国也到了历史最关键、最艰难的时刻了,能动员的力量几乎全部动员上了,为了应付长平之战,秦昭王,亲临河内动员,发河内十四岁以上百姓全部支援长平,并且给予河内所有百姓加爵一级。

  赵国显然没有秦国那样的国力,这样旷日持久的消耗对于赵国而言根本就无法承受,这样相持下去,结局只能是被耗死。因此这个时候的赵括就只有一条道路了,那就是击溃秦军,击溃秦军,击溃秦军。可是对手是秦国白起,击溃秦军谈何容易。随着战争的持续推进,赵国士卒的战斗士气正逐渐的消磨,仗打到这个时候,不是你只在后方发表演讲,喊着兄弟们杀呀,就能提振士气的,此时,赵括不惜以身犯险,亲临战场最前沿,甚至率领亲兵卫队上场杀敌,希望通过以身作则来提振士气;最终,在某一次前线战斗中被秦军射杀。

  说到这里,毫无疑问赵括不是纸上谈兵之徒。对于一个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的将领,我们不应该往他身上泼脏水。
  赵括被射杀,对于剩余的赵军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此时军队战斗士气几乎消磨殆尽,后方粮草供应也是时断时续,有一顿没一顿的;士卒锐减,数量还不到战前的一半,况且大量士卒负伤在身,赵军是真心的打不动了,相持不下去了,赵军已经陷于全面绝望中,主帅战死是压死赵军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白起诈降剩余赵卒。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仗打到了这个时候,假如白起说:“我们都放下兵器,坐下来谈谈吧”,对于剩余几乎陷于绝境的赵军而言,主帅战死,群龙无首,明知道有陷阱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结果都被坑了呗。

  至此,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惨败而告终,而秦国也是惨胜。
  日期:2016-12-03 19:26:03
  我相信长平之战不是在秦昭王四十七年九月结束的,如果是,为什么要到周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才复定上党郡?这中间足足用了十三个月之久,超过史记记载长平决战时间的两倍,也许你还辩解上党之地易守难攻嘛,那就奇怪了,不是说“赵括上任后赵国守军一个不留全部出击,后方粮道那个可以掌控全局的“锥子口”地形都不派人防守,结果全部被围死了吗”?好吧,即便还有少量守军,秦国也可以用小部分军队来解放上党郡,而把大部分军队进攻赵国啊,既然要灭赵,难度不是应该兵贵神速,立即出兵吗?为什么要等到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才兵分两路去灭赵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