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8年灵异记录集-“吹万楼日记节钞”白话试译》
第48节

作者: 渝州一江春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8-17 10:10:24
  十二日即二月十一日 晴
  晚上又与内人扶乩召女,女到呼父母。
  问:你到了多久了?
  答:儿在法念佛毕方到,又云五古作三四句,总觉不好,不欲写出。若作不成即不题如何?
  我说:不题也没有关系,如果能做成更好,你可以慢慢的作,不着急。
  女儿去世周年时在法藏寺我曾经把我所写的日记给兴慈老法师观看,将女儿的乩语说的种种修行方式方法问兴慈法师。

  兴慈法师说:此灵鬼之有夙根者。
  他又说:非福德兼备不克有此。
  元旦日我又去拜访兴慈法师,并取回了日记。兴慈法师说我写得很好,他又问我女儿生前能作诗吗?
  我说:虽略能作,而无如此之好。至于佛典则更是毫无所知,不知道女儿去世后怎么会对佛典如此熟悉。
  兴慈法师说:有此功行,必能升至极乐世界。
  我说:我女儿也曾经说过这话,她说去年已经可以上升了,然而女儿以亲恩末报情愿不
  升,这样就可以通过乩言来娱悦父母,其奉佛之外又兼学诗者,也是为了使父母高兴才这样做的。
  其母又说:上次老法师跟你父亲说,应该劝你上升,不知你意如何?

  女回答说:老法师言劝儿上升,儿非不知往生极乐为上,惟念往生之后若再与父母言谈娱笑,即为尘惑,恐於修真有碍。现一心谨敬,虔修经典,不使三惑侵乱,待父母百年后当同归极乐。望父母亦虔修净土方便法,他经若不便,阿弥陀佛日念数千亦极有用,儿亦明知做诗等都能动妄念,故想力戒,然非此又无可解父闷,照例诗欲求工,即是着相。万象都空,即吟咏亦信口而出,以养潇洒之怀而已。

  今天晚上所问的乩语有很多,都有声有色,就像是有众多亲戚在跟前说话一样,这些都是由女儿说出来的,虽琐屑家常,无不逼真传神。然而我却不想写出来,我害怕读者认为太真实了,反而会生起疑心。
  日期:2017-08-17 16:28:57
  十四日即二月十三日 晴
  前天女儿的乩语中有“勿使三惑侵乱”的话,我很少读佛经,所以不知道“三惑”的意思,现在我身边又没有佛学词典可查,因此我就问耿君标,君标研究佛经有很多年了,他就写了一张信纸告诉我,纸上说:空观顺真谛,破见思惑,证一切智。假观顺俗谛,破尘沙惑,证道钟智。中观顺第一义谛,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

  我很佩服他对佛典如此精通。
  晚上我们就又扶乩,我将耿君标写的解释告诉了女儿后问她有错误吗?
  答:一些不误。(一点都不错之意)
  甥问:朱泾房屋被烧了后,阴间仍可用否?
  答:否,砖壁难化。
  问:是否焚烧纸屋阴间就可以用?
  答:亦不须,居有位。

  问:所焚烧的纸船纸车,阴间仍然要分陆行和水行吗?
  答:空。船车皆飞行。
  问:仍然须要用人力来使它动吗?
  答:亦非同阳世用。
  说完后不知何故,竟不一指字而去。

  日期:2017-08-17 21:56:22
  十六日即二月十五日 雨晚晴 
  作挽胡寄尘联:
  (上联)交契垂四十年,我学愧蹉跎,西抹东涂成底事。
  (下联)沧桑历百千劫,君才犹卓荦,人亡国瘁不胜悲。
  晚上与内人扶乩,召女,女到。
  我问:前天晚上来的是不是你呀?怎么来了不说话就走了呀?
  答:因母不见,一到即行。
  前天晚上是我与别人扶的,所以女儿不愿说话。
  又回答说:五古又作数句,前所作改去,从夜字下作:出入必追随,依依冬复夏。
  上次女儿作的原句为:我亦爱依亲,追随冬复夏。

  女儿又说:为欢曾几时,妖孽不吾赦。
  上次原句为:娱乐曾几时,妖孽逢难赦。
  又说:凄其岁暮风,吹向黄泉下。
  遇佛示夙因,敬听惶且诧。
  因之发深省,誓忏三生过。
  这六句改了的字更多,原句为:
  凄凄去母怀,杳杳迷泉过。
  遇佛醒前因,听经明夙播。
  稽首愿皈依,永待莲花座。

  女儿改了后的确是比原来写的要好,
  女儿又写出:
  万惑尽消除,一念持净课。
  独此报恩心,辗转终难破。
  学句娱老怀,联吟相唱和。
  俚俗不成章,思哀籍此化。

  下拟再添几句作结,缓日成。近觉多作分心,勿常作,故愈作不出,且不佳。
  我说:作诗你恐怕分心,不愿常作,这是应该的。不但你自己恐怕容易动念,力戒不作。就是我读到“出入必追随,依依冬复夏,为欢曾几时,妖孽不吾赦,凄其岁暮风,吹向黄泉下”等句已觉得拥泪塞眼,哽咽难持呀!你作完此诗后,以后就可以不用写这些杂诗了。你以后如果有明心见性,涵咏恬适的诗也可以作,偶尔写点应该是没有多少关系的吧!
  女儿说:是极!儿此作尽一生所遇。又思得两句:昊天罔极恩,未有涓涘补。惟韵不对,接上去亦勿连贯。其中需再有两句,末句亦已有,云:老境当如蔗。
  女儿写诗,对于立意布局措词,无一不讲究,不知她这是从哪儿学来的?竟然有如此造诣。我这样想就正适合她说的“诗欲求工,即是着相”。
  到此我又问:前天我们在法寺扶乩忽然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你看见过他吗?
  答:儿随同念佛不见。
  问:这个人不肯说姓名,而他自称是住在西楼的,你见西楼住的是谁?
  因此我将此人所作的诗与女儿看。

  女回答说:西楼有一男子常见,惟不老。或从前住过西楼者。
  女又回答说:观此诗听言亦不明了。看不真可作看白云,一笑是否?
  因为这个人写的诗有这样两句:年来万事最消沉,闲散山居看不真。
  我觉得这个人是似醒非醒。今天女儿信口为他改去三个字而说:一笑是否。我女真妙人哉!

  我又问:还有一个人,虽然也没有说他的姓名而他自称为洗心散人,你也不知道吗?
  答:洗心散人曾听有此名,似极前辈堂主,受罪久。
  前天这个人自己都说他是受罪念佛忏悔放出之人。
  我女问答完后又扶请婶母,她来了便回答说:我今夜同小妹妹一起来,小妹妹有本领,做诗无草稿,随口念出,改亦即念出。
  婶母所回答说小妹妹即我女儿,我女凭乩作了很多诗,时间也将近有一年了。我却从未问过女儿有无先用草稿,我一直都以为阴间也一定可以用草稿的,每次凭乩时则由稿上念出。岂知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女儿写诗原来是没有用草稿呀!现在由她婶母亲自看见了后告诉我们,我们才知道,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