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说过的话,今人谁能懂》
第2节

作者: 渤海二行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由于这种语言的变化出现的非常突然,我们小的时候耳熟能详,经常运用的很多习惯用语,在飞速的消失。再等几十年,恐怕就有很多词语,只能在字典词典里才能找到了。这种状况的形成,跟大多数人的生活变化有关,他们开始越来越多的离开生活过的村庄,融入到整个社会的生活。曾经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只能在文学作品里才能有所了解。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的人们,当生活远离了那些内容,记忆也大都开始变得模糊。为了纪念这种变化,留住一些美好或者不美好的回忆,不至于到老了后悔自己数典忘祖,我试图尽自己的能力,整理一些能记得的、已经消失或者快要消失的语言,就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日期:2017-03-25 11:47:57
  一 量词
  农业社会跟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模糊与精确的差距。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尽管生活在信息时代,思维仍然是农业时代的。比如生活当中,对于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常识性的东西,喜欢用“那说不准”、“那不一定”等模糊语言的,就是没有习惯工业和信息社会的工业化。

  举一个小例子。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你说三千公里,或者五千里地,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差距不是很大。如果在一条河上建造桥梁,你仍然用“一里多地”这样的模糊词语,而不是精确到今天的毫米,那造出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科技的发展,对于精确的要求越来越高,四五十年前做的机器零件,误差一两毫米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今天的不少精密仪器来说,误差0.1毫米,可能就是致命的。

  秦统一了度量衡,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统治、收税。所以,统一的度量衡,其适用范围,基本上限于官府。民间的老百姓,因为没几个认识字,日常的各种活动,也不需要那么精确。因而平时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仍然是模糊化的,与官方所使用的统一的、精确的有所区别。这样的模糊量词,一直沿用到三四十年前,现在还有不少老人喜欢用,不过,年轻人可能就不怎么听得到、用得到了。
  1,长度单位。
  秦统一后的长度单位,寸,尺,丈,等等比较精确的单位,百姓只有在盖房子、做家具或者做衣服等时候才能用得着。日常所用的,基本上都是不怎么精确的模糊量词。比如指,拃,步,托等等,这些都属于模糊量词的长度单位。
  日期:2017-03-25 13:30:38
  指。指的是一个人手指横着的宽度,小于寸,而大于今天的厘米。我小的时候,公社食品站到农民家里收猪,就会用手指扣猪的背部,判断猪肉的膘厚度,决定收猪得得价格。膘越厚,价格越高,最高的是五指膘,也就是猪肉肥膘的厚度有成年人手掌那么宽。具体一指可以相当于多少厘米,是因人而异的。
  拃,指的是一个人大拇指和中指申展开的长度,小于一尺。正常人的一拃大概有今天的十五到二十厘米左右。
  步,就是一个人正常走路迈的步子,大于尺而小于今天的米,更小于丈。
  托,指的人伸展开两个胳膊的长度,也就是今天说的臂展。一托的长度,基本上相当于人的身高,介于尺与丈之间,大于今天的“米”。
  因为人有高低胖瘦,所以这些模糊量词,所表达的长度或者高度,会有所差别,有的时候还差别比较大。但是在实际使用当中,这些模糊量词都基本上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我,也就是说话者,所以并不会引起很大的歧义或者误解。
  日期:2017-03-25 14:57:47
  同时,模糊量词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是并不需要那么精确的东西。比如今天下雨,一般老百姓问下了多少雨,他并不需要精确地知道,今天的降水有多少毫米。一般问的人,只是为了知道土地的墒情,或者出行对道路的影响。因此,问这所得到的答案,是模糊不精确的。这个时候,有人回答“二指雨”,或者“一拃”,或者“下透了”。这样,问的人,也就基本上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答案。

  同样的模糊量词,在使用当中往往有所区别。比如指,更多用于高度、深度,而一般不会用于说明长度;拃,即可用于高度深度,也可用于长度。步,托,多用于长度。在高度和深度上,超过了拃,一般用腿的高度作为单位:膝盖高,半人高,一人高,一房高,一树高,等等。长度方面,则会用拃,步,托,丈,等等。如果再长一些,一般用一节地,或者几节地。具体一节地有多长,没有人能说得很清楚,说七八十米也可以,一百多米也行。如果长度再长一点,就会用“里”来表示。

  日期:2017-03-26 09:57:40
  不过,那时候说某地到某地多少里,一般也不是特别精确。比如,五里地、七里地、九里地,这样的距离一般很难听到。更多人容易接受的,是一二三四,六,八,十这样的距离。超过二十里的话,就会更模糊,一般也就是用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等比较模糊的、近似的表达方式。如果你听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九十八里地,显然,说话者是个没有生活经验的人。
  2,量。
  量,指的是体积,用在生活当中,主要是指容积。一般老百姓家里,主要有两种:升、斗,所谓“升斗小民”,意思是,比升斗更大的,老百姓家里用不着。比升斗更小的,对老百姓没有意义。

  斗,一般人可能都知道什么形状,升,形状像个倒放的斗,开口在大头。今天的一升,与从前的一升,容积是相等的。我小的时候,家里的升主要用来装面,白面也好,玉米面高粱面也好,用升从其他大的容器里边挖出来。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做一顿饭需要的粮食比较多,所以一般是以升为单位,而斗好像用处不大,但是几乎每家都有。当时家里老人说过,一升面大概有二斤,其实一般来讲并没有二斤,也就一斤半左右。十升一斗,十斗一担,所以一斗大概有十五斤,一旦大概一百五十斤左右。当然,具体多少,有个比重问题,不同的粮食,粮食的干湿程度,都会影响到重量。

  斛。“淋尖踢斛”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会知道。明朝的税官为了多收到粮食,把装满粮食的斛踢一脚,让上边的粮食落下来。这落下来的,就成了税官们自己的小金库。斛,担,主要是官府所用,所以一般老百姓家里用得少。斛我没见过,但是用来组成担的,应该是两个竹筐。竹筐编制比普通的荆条要细密,一个竹筐的容量应该是五斗,也就是五十升。
  日期:2017-03-26 14:43:55
  在民间语言当中,还有更为模糊的表达体积的量词。毕竟,升、斗等都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单位,虽然不那么精确,相对于普通村民来说,仍然是比较精确的。农民对于体积容积的描述表达,仍然和长度一样,更多的使用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来实现。这样的量词有捏、把、掐(捧)、抱这样几个。一般来说,捏少于把,把少于掐(捧),掐少于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